朱元璋点头表示赞同:“此计甚好。朕会命人安排此事,让此书的光辉照耀我大明的每一个角落。”
接着,三人又开始讨论起书中的具体故事。
朱元璋指着书中一个关于忠诚的故事说道:“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为了守护自己的国家和君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忠诚之心,正是我大明臣子所应具备的。”
朱棣也发表自己的看法:“父皇所言极是。忠诚是臣子的本分,但忠诚也需有智慧。不能盲目忠诚,而应在忠诚的同时,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
朱柏认真聆听着父兄的话语,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的这本书能得到父皇和四哥的认可,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他们继续探讨着书中的故事,从勇气谈到智慧,从善良聊到责任。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无尽的光芒。
随着讨论的深入,朱元璋越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重大。他决定将此书列为皇家藏书,并在朝廷中推广学习。
“柏儿,你此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道德宝典。朕希望你能继续发挥你的才情,为我大明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朱元璋语重心长地说道。
朱柏深受鼓舞,连忙应道:“儿臣定不负父皇期望,继续努力创作,为我大明的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朱棣也表示:“十二弟才情过人,四哥也会全力支持你。我们一起为大明的未来而努力。”
在这个温暖的午后,朱柏、朱棣与朱元璋沉浸在故事书的世界里,共同谋划着大明的美好未来。他们的身影仿佛被阳光定格,成为了大明历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柏的故事书在大明王朝广泛传播开来。学堂里,学子们诵读着书中的故事,感受着勇气、坚持、善良等品质的力量;民间,说书人绘声绘色地讲述着故事,百姓们听得如痴如醉,深受启发。
这本书不仅激励了大明百姓,也对大明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创作出了更多优秀的作品。大明王朝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
在大明的宫殿中,朱柏与朱楩一同站在朱元璋和朱棣面前,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朱柏率先开口道:“父皇、四哥,如今百姓对国家之事知之甚少,若能让他们了解国家的时事见闻,定能增强他们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朱楩紧接着说道:“是啊,皇兄、皇父。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方式,将国家的大事小情传递给百姓,让他们也能参与到国家的发展中来。”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朱棣身上。朱棣心中一动,作为穿越者,他瞬间反应过来,这不就是报纸吗?他立刻说道:“父皇,儿臣觉得十二弟和十八弟的提议甚妙。我们可以创办一份大明日报,将国家的政策法规、重大事件、民生动态等内容刊载其上,让百姓及时了解国家的发展变化。”
此时,太孙朱高炽也上前一步,说道:“皇爷爷、父亲,两位皇叔所言极是。孙儿认为,我们还可以创建大明书屋。在书屋中,放置各种书籍和报纸,供百姓阅读。这样既能提高百姓的文化素养,又能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时事。”
朱元璋露出欣慰的笑容,说道:“吾孙有此见识,甚好。那这大明日报和大明书屋就交由柏儿、楩儿负责管理,老四及高炽你们协调一下吧。”
朱棣、朱柏和朱楩齐声应道:“儿臣遵旨。”
从那以后,朱棣、朱柏和朱楩便开始忙碌起来。朱棣凭借着自己穿越者的见识,精心策划着大明日报的创办。然而,创办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遇到了诸多困难。
首先,人才的选拔便是一个大问题。要创办一份有质量的报纸,需要有一批有才华、有责任心的文人。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文人大多习惯于传统的文学创作,对于新闻写作这种新形式并不熟悉。朱棣为此绞尽脑汁,他一方面派人在各地张贴告示,广泛招募有识之士;另一方面,他亲自走访一些知名学府和文人雅士的居所,诚恳地邀请他们加入大明日报的编辑团队。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组建起了一支初具规模的编辑队伍。
其次,信息的收集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那个交通和通讯都不发达的时代,要及时获取全国各地的新闻资讯并非易事。朱棣决定建立一个庞大的信息收集网络,他派遣使者奔赴各地,与当地的官员和百姓建立联系,收集各种新闻线索。同时,他还鼓励百姓积极投稿,提供身边的新闻事件。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朱棣制定了严格的审核制度,对每一条新闻都进行仔细的核实和筛选。
再者,印刷和发行也是一大难题。当时的印刷技术相对落后,印刷速度慢,成本高。朱棣四处寻找先进的印刷技术,不惜花费重金引进了一批新的印刷设备。同时,他还组织人力对印刷工人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印刷技能。在发行方面,朱棣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发行体系,通过驿站、商人等渠道,将大明日报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