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微微抬手,声音沉稳有力:“都起来吧。”
三人缓缓起身,站成一排,微微低头,不敢直视上方。
朱棣的目光首先落在杨荣身上,仔细打量着他。杨荣身材挺拔,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聪慧与自信。朱棣开口道:“杨荣,朕听闻你颇具才学。如今朕问你,若朝堂之上,各方势力对一项国策争论不休,你会如何应对?”
杨荣向前迈出一步,拱手行礼,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首先草民会认真倾听各方的观点和理由,梳理其中的关键所在。然后,以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为出发点,权衡利弊。若是能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之法,自然最好;若无法调和,便需向陛下清晰地阐述各方案的优劣,由陛下圣裁。”
朱棣微微点头,脸上浮现出一丝认可的神色。接着,他将目光转向杨士奇,问道:“杨士奇,你来说说,若你负责治理一地,发现当地官员贪污成风,你会采取什么举措?”
杨士奇顿了顿,接着说道:“待证据确凿之后,草民绝不姑息手软,定要严惩首恶。将贪污官员的罪行公之于众,以儆效尤,让其他官员明白贪污的后果。对于那些情节较轻、尚有悔改之心的官员,可根据其罪行轻重,给予相应的处罚,如降职、罚俸等,让他们能够改过自新。”
朱棣微微颔首,目光中带着思索:“只靠严惩,恐难从根本上杜绝贪污,你可有其他良策?”
杨士奇神色坚定:“陛下圣明,仅靠惩处确实不够。草民会建立一套完善且严格的监督机制,选拔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之人担任监察之职。这些监察官员要定期巡查当地各级衙门,不仅要审查账目,还要关注官员的日常行为和施政举措。一旦发现有贪污受贿、滥用职权等行为,立即上报并严肃处理。”
“再者,对当地官员要进行定期的廉政教育。邀请朝中的贤能之士或是德高望重的老臣,为官员们讲述为官之道、廉洁之重。让他们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与本分,明白为官一任,应造福一方,而不是中饱私囊。同时,对于廉洁奉公、政绩突出的官员,要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正面榜样,激励更多官员向他们学习。”
朱棣听后,露出赞许之色:“嗯,你考虑得颇为周全。治理地方,不仅要惩治恶吏,更要引导官员向善。”
此时,刘伯温在一旁笑着插言:“杨士奇所言,深得治理精髓啊。赏罚分明,恩威并施,方能营造良好的官场风气。”
朱棣又将目光投向杨溥,语气平和了许多:“杨溥,如今百姓生活虽有改善,但仍有诸多不易。若让你负责一项民生工程,你会从何处着手?”
杨溥从容地走上前,恭敬地行了一礼,缓缓说道:“陛下,百姓之事,衣食住行最为关键。若负责民生工程,草民会先深入民间,与百姓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最迫切的需求。”
朱棣饶有兴趣地问道:“那依你看,百姓目前最急需解决的会是什么问题?”
杨溥思索片刻后回答:“陛下,不同地区的百姓需求各异。但总体而言,许多地方的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影响了农作物的灌溉和收成。若当地水利设施不完善,草民便会优先兴修水利。修筑堤坝、疏通河道、挖掘灌溉渠道,确保农田能够得到充足的水源,保障粮食的产量。粮食乃百姓生存之本,只有粮食丰收,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朱棣点了点头:“水利确实关乎民生大计。但兴修水利,耗费人力物力巨大,你打算如何筹措资源?”
杨溥不慌不忙地说道:“陛下,兴修水利所需的人力,草民会发动当地百姓参与。一方面,给予参与工程的百姓一定的报酬和粮食补贴,让他们能够维持生活;另一方面,向百姓说明水利工程对他们自身和整个地区的长远好处,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至于物力和资金,除了申请朝廷的拨款支持,草民也会鼓励当地的富商乡绅出资赞助。可以给予他们一定的荣誉和表彰,比如立碑纪念等,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朱棣微微皱眉:“若富商乡绅不愿出资呢?”
杨溥坚定地说:“陛下,若有富商乡绅不愿出资,草民也不会强迫。但会向他们阐明,民生工程的改善最终也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对他们的生意也有益处。同时,朝廷的支持和百姓的努力,也会让他们看到工程的前景和意义。若实在无法说服,草民也会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合理规划资金使用,通过节约开支等方式,确保工程顺利进行。”
朱棣露出满意的笑容:“你能考虑到这些细节,甚好。除了水利,若百姓在其他方面还有需求呢?”
杨溥接着说:“陛下,若当地交通不便,阻碍了物资的流通和百姓的出行,草民便会着手修路架桥。便利的交通不仅能让百姓更方便地前往集市买卖物资,还能吸引外地的客商,促进当地商业的发展。在修路架桥的过程中,同样要注重工程质量,选用合适的材料,确保道路和桥梁能够长期使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