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说道:“郭惠妃姨娘,今日是您的寿诞,朕和皇后特来为您祝寿。”
郭惠妃赶忙跪地行礼:“陛下、皇后折煞臣妾了。”
朱棣快步走上前,扶起郭惠妃,感慨地说:“姨娘不必多礼。朕今日下厨,亲自为您做了长寿面和几样您爱吃的小菜。想起小时候,朕时常在您身边玩耍,您总是对朕关怀备至。有一次朕调皮摔倒,膝盖擦破了皮,您心疼得眼眶都红了,赶忙抱着朕回房,小心翼翼地为朕处理伤口,还轻声安慰朕,说不疼不疼。那些温暖的场景,朕一直记在心里。今日,也算是朕略表心意。”
郭惠妃感动得热泪盈眶:“陛下还记着这些小事,臣妾实在欣慰。陛下能亲自下厨,这是臣妾莫大的荣幸。”
徐妙云也走上前,拉着郭惠妃的手,温柔地说道:“郭惠妃娘娘,祝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希望您往后的日子,每一天都开开心心。”
郭惠妃紧紧握着徐妙云的手,哽咽着说:“皇后费心了,有陛下和皇后的这份心意,臣妾此生无憾。”
朱棣笑着示意宫女将长寿面和菜肴端上来,说道:“姨娘,尝尝朕的手艺,看看是否合您的口味。”
郭惠妃接过筷子,轻轻挑起一根长寿面,放入口中,细细咀嚼,脸上露出满足的神情:“好吃,真的太好吃了。陛下的手艺真是精湛。”
众人纷纷围坐在一起,气氛十分融洽。朱椿说道:“陛下,如今蜀地在儿臣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还发展了不少新的产业,百姓生活富足。”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你能将封地治理得如此之好,朕很欣慰。治理封地,就是要以百姓为本,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朱桂也不甘示弱,说道:“陛下,儿臣在封地也努力推行新政,改善民生,如今封地的治安也越来越好。”
谷王朱橞接着说:“儿臣那儿,商业也渐渐繁荣起来,儿臣还修缮了不少道路,方便百姓出行。”
朱棣微笑着听着,不时点头给予肯定:“你们都做得不错。身为皇室宗亲,肩负着守护一方百姓的重任,切不可懈怠。”
永嘉公主笑着说道:“陛下,皇后,我们平日里也跟着宫中的女先生学习诗词书画,不敢偷懒呢。”
徐妙云微笑着回应:“公主们勤奋好学,这是好事。女子也当知书达理,提升自身修养。”
郭惠妃看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其乐融融的场景,眼中满是欣慰:“看到你们如此和睦,相互扶持,我这心里真是高兴。一家人就该这样,和和美美。”
朱棣看着郭惠妃,认真地说道:“姨娘说得对。正是因为有您平日里的教导和关爱,我们才能如此团结。您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
郭惠妃眼眶微红,摆了摆手:“陛下这说的哪里话,看到你们都有出息,过得好,臣妾就心满意足了。”
这时,汝阳公主提议道:“今日如此欢乐,不如我们每人都表演个节目,为母妃助兴吧!”
众人齐声叫好,一场温馨而欢乐的庆生活动开展起来。
朱桂率先站起身来,拍了拍胸脯,自信满满地说道:“儿臣就为母妃舞剑一曲,给母妃开开眼!” 说罢,他从侍从手中接过宝剑,走到殿中开阔处。只见他身姿矫健,双脚点地,身形一转,宝剑出鞘,寒光闪烁。
朱桂手中的剑如白蛇吐信,嘶嘶破风,又如游龙穿梭,行走四身,时而轻盈如燕,点剑而起,时而骤如闪电,落叶纷崩。他的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剑花飞舞间,带起阵阵风声,将一套剑法舞得虎虎生威 。郭惠妃看得眼睛发亮,不住点头,脸上笑意更浓:“我儿这剑术越发精湛了!”
待朱桂舞剑完毕,收剑归鞘,众人纷纷鼓掌叫好。朱椿微笑着起身,向郭惠妃微微欠身,说道:“儿臣不善武艺,就为母妃诵读一首祝寿的诗词,聊表心意。” 他微微仰头,神色庄重,声音清朗地吟道:
“瑞鹤仙?寿郭氏
锦筵开绛帐。正芝兰、玉树阶前森列。华堂瑞烟飏。庆高年、福比南山无量。萱闱日永,更胜似、蟠桃春酿。看彩衣、戏舞蹁跹,欢动北堂佳况。
清旷。风柔云淡,雾敛霞收,寿星光朗。金尊满上。期眉寿,永无恙。愿松筠节操,冰霜风范,长伴山河灵贶。待他年、再度称觞,共瞻福相。”
朱椿醇厚的声音在殿内回荡,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对郭惠妃深深的祝福。郭惠妃听得入神,眼中满是赞许:“吾儿这文采愈发精进了,这诗词听得本宫满心欢喜。”
接着,谷王朱橞也不甘示弱,一蹦一跳地来到众人面前,笑嘻嘻地说道:“母妃,儿臣给您表演个杂耍。” 说罢,他从怀中掏出几个五彩斑斓的小球,双手快速地抛接起来。小球在空中划出一道道绚丽的弧线,仿佛有规律般地在他的双手间穿梭,他还不时做出一些夸张的动作,引得众人阵阵欢笑。
郭惠妃笑得合不拢嘴,指着朱橞说道:“你这小鬼头,总是能逗本宫开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