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笑着说道:“这正是探索的意义所在。将这些新奇之物记录下来,待回去后献给陛下。”
王景弘说道:“大人,这岛屿上似乎有一些原住民,我们是否与他们交流一番?”
郑和思索片刻后说道:“可以,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切不可引起冲突。挑选几个精通番语的船员,带上一些咱们大明的精美绸缎、瓷器等物,前去与他们友好交流,表达我们并无恶意。”
王景弘领命而去,很快便带着几名船员,捧着礼物走向了岛上的原住民部落。
不多时,王景弘带着一位原住民老者回到了船队。郑和微笑着迎接,用手势和简单的语言与老者交流起来。
老者看着眼前这些来自大明的陌生人,以及他们带来的精美礼物,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友善。通过艰难的沟通,郑和大致了解到这个岛屿物产丰富,部落之间时有纷争,但对远方而来的大明船队并无敌意。
郑和对老者说道:“我们来自遥远的大明,是为了寻求友谊和交流而来。希望我们能和平共处,互相学习。” 虽然语言不通,但老者从郑和真诚的眼神和友好的态度中感受到了善意,频频点头。
在与原住民交流过后,郑和对王景弘说道:“景弘,这岛上资源丰富,我们可在此停留几日,补充更多的物资,同时了解一下周边海域的情况。另外,安排人手绘制这岛屿的地图,详细记录岛上的物产、地形等信息。”
“是,大人。” 王景弘立刻去安排各项事宜。
此时,在先锋部队休整的营地,侦察兵回来向朱高煦报告:“王爷,敌军已退往北方山区,似乎在重新集结兵力。”
朱高煦站起身来,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哼,他们还想卷土重来。传令下去,让将士们加快恢复体力,准备随时出击。”
旁边的谋士说道:“王爷,此次敌军设伏,想必早有预谋。我们不可轻敌,应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朱高煦不屑地说:“有什么好计划的,等大军一到,直接杀过去便是。我就不信那些蛮夷能挡住我大明的精锐之师。”
谋士无奈地摇摇头:“王爷,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们还是先摸清楚敌军的虚实,再做打算为好。”
朱高煦不耐烦地摆摆手:“好了好了,知道了。你去和其他将领商议商议,拿出个主意来。”
在京城皇宫中,朱棣正在审阅前方送来的战报和郑和船队的奏疏。
徐妙云走进书房,看到朱棣眉头紧锁,关心地问道:“陛下,前方战事如何?”
朱棣放下手中的奏疏,说道:“先锋部队虽遇埋伏,但已成功突围。只是高煦这孩子太过冲动,若不是后续部队及时赶到,恐怕要吃大亏。郑和那边倒是进展顺利,船队已在一处岛屿停留,正在与当地原住民交流,还发现了不少新奇事物。”
徐妙云微笑着说:“这便好。郑和做事稳重,定能不辱使命。只是高煦,还需陛下多多教导。”
朱棣叹了口气:“这孩子,总是不肯静下心来。朕担心他在战场上因冲动误事。”
徐妙云轻轻握住朱棣的手:“陛下也别太过忧虑,高煦经过此次教训,想必会有所成长。”
此时,一名太监进来奏报:“陛下,户部尚书求见,说是有重要事务商讨。”
朱棣说道:“宣他进来。”
户部尚书快步走进书房,行礼后说道:“陛下,此次大军出征,各项开支巨大,目前国库的钱粮虽能维持,但长此以往,恐怕有些吃力。臣建议,适当调整一些赋税政策,以保证后续的军费开支。”
朱棣沉思片刻:“此事不可轻举妄动,赋税政策关乎百姓生计。你再与其他大臣商议商议,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既能保证军费,又不增加百姓负担。”
户部尚书应道:“是,陛下。臣定会和众臣仔细商讨,拿出一个妥善的方案。”
在遥远的战场上,朱高煦在谋士和将领们的劝说下,终于静下心来,与众人一起商议作战计划。
将领赵刚说道:“王爷,我认为我们可以先派出小股部队,佯装撤退,引诱敌军追击,然后在途中设下埋伏,将他们一网打尽。”
朱高煦摸着下巴思考片刻:“嗯,此计倒是可行。不过,敌军也不傻,我们要把计划做得周全些。派谁去执行佯退任务呢?”
这时,年轻将领李勇站了出来:“王爷,末将愿领此任务!”
朱高煦看着李勇,满意地点点头:“好,李勇,此次任务就交给你了。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可真的陷入敌军包围。”
李勇坚定地抱拳说道:“王爷放心,末将定不辱使命!”
朱高煦又转向其他将领:“你们各自带领人马,按照计划埋伏在预定地点。等李勇将敌军引入埋伏圈,听我号令,一举出击,务必全歼敌军!”
“是!” 众将齐声领命。
数日后,李勇带领着一支小股部队佯装败退,一路丢弃兵器、旗帜,做出一副狼狈逃窜的样子。敌军见此情景,果然中计,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倾巢而出,紧追不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