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奇捋着胡须,上前一步,恭敬道:“陛下圣明。只是这折算的比例至关重要,若折算不合理,依旧会让百姓遭受损失。臣以为,需派遣得力官员,深入各地,根据当地实际的物价、田亩产量等情况,制定出公平合理的折算标准。”
朱棣赞许地看了杨士奇一眼:“杨爱卿所言极是。这折算比例必须要精准合理,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当地百姓、士绅的意见,确保公平公正。”
这时,杨浦微微躬身,沉稳地说道:“陛下,皇后,推行这两项新政,除了要应对豪门勋贵的阻力和解决百姓赋税的具体问题,还需考虑到地方财政的收支平衡。以往的税收方式下,地方财政有多种收入渠道,如今两项新政推行,地方财政收入结构改变,若不提前规划,恐会出现地方财政运转困难的情况。”
徐妙云轻轻点头,眼神中透着睿智:“杨爱卿思虑周全。此事需户部牵头,会同各地布政使司,详细核算各地的财政收支情况,提前制定应对之策。对于财政缺口较大的地区,朝廷可适当给予补贴,同时也要鼓励地方通过发展商业、手工业等方式,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杨荣双手抱拳,高声说道:“陛下,皇后,新政虽难,但关乎我大明的长治久安,臣等定当全力以赴。只是这新政推行,还需一个强有力的统筹机构,协调各方事务,确保新政顺利推进。”
朱棣神色威严,大手一挥:“朕决定成立新政推行司,由太子朱高炽总领其事,杨荣、杨士奇、杨浦三位爱卿协同辅佐。太子妃张妍也可参与其中,为新政出谋划策。你们要紧密配合,遇到问题及时向朕与皇后汇报。”
朱高炽赶忙上前,单膝跪地,郑重说道:“儿臣领命!定不负父皇母后所托,全力推行新政。”
张妍也微微福身,柔声道:“臣妾定当尽心尽力,协助太子殿下。”
朱棣看着众人,目光中满是期待与信任:“朕相信你们。这两项新政,是我大明走向繁荣昌盛的关键一步。虽然前路艰难,但只要我们君臣一心,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让新政在我大明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让百姓受益,让国家富强!”
众人齐声高呼:“陛下圣明!臣等愿为新政赴汤蹈火!”
此时,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武英殿内,映照在众人坚毅的脸庞上,仿佛预示着这场变革的曙光,正缓缓照亮大明的未来 。
朱棣微微颔首,脸上浮现出一丝欣慰的笑容,说道:“既然如此,那便即刻着手准备。推行新政,宣传乃是先行之事。杨荣,此事就交由你来主抓。”
杨荣立刻拱手领命:“陛下放心,臣定会让新政的好处广为人知。臣打算先组织翰林院的学士们撰写一系列文章,从各个角度阐释摊丁入亩与一条鞭法的益处,张贴在各地的城门口、集市等人流密集之处。同时,派遣官员到各地学府、书院,举办新政宣讲会,向学子们详细讲解新政内容。学子们日后分散各地,便能将新政的理念传播开来。”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很好,不过宣传之时,言辞要通俗易懂,务必让百姓们都能听得明白。切不可用那些晦涩难懂的文辞,以免百姓误解。”
杨荣恭敬答道:“陛下虑事周全,臣定会叮嘱下去。”
朱棣接着看向杨士奇,说道:“杨爱卿,土地丈量与赋税折算标准制定这两件大事,朕就交给你负责。你可有什么想法?”
杨士奇神情严肃,认真答道:“陛下,土地丈量是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臣打算挑选一批清正廉洁、精通地理测量与田亩核算的官员,分赴各地。为确保丈量准确公正,在丈量过程中,要让当地的里正、乡绅以及百姓代表参与监督。对于土地的肥瘦等级,也要综合多方意见进行评定。至于赋税折算标准,臣会派遣专人收集各地的粮食产量、物价等数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且符合当地实情的折算比例。”
朱棣微微皱眉,提醒道:“丈量土地和制定折算标准时,切不可让地方官吏借机盘剥百姓。若有贪污腐败、徇私舞弊者,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杨士奇坚定地说:“陛下放心,臣定会严格监管,一旦发现此类恶行,绝不姑息。”
随后,朱棣将目光投向杨浦:“杨爱卿,新政推行过程中的财政核算与调配,就由你统筹。这方面事务繁杂琐碎,却又至关重要,你可有应对之策?”
杨浦沉稳地回答:“陛下,臣首先会让户部对全国的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全面清查,梳理出各地原有的赋税收入和支出项目。在新政推行后,密切关注地方财政的变化,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合理调配财政资金。对于一些因新政实施而出现财政困难的地区,除了朝廷补贴和鼓励地方开源外,还可以通过调整税收上缴比例等方式,帮助地方度过难关。同时,建立严格的财政审计制度,确保每一笔资金的使用都公开透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