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微微皱眉:“时间紧迫,若等探查清楚,朱允炆恐怕又要生出许多事端,伤害其他藩王。”
朱标拍了拍朱棣的肩膀:“老四,妙云所言不无道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们若是贸然进城,万一陷入朱允炆的陷阱,那后果不堪设想。”
朱元璋目光深邃,望向京城的方向:“就依妙云所言。徐达,此事就交由你安排,选派几个得力的人手,务必在最短的时间内摸清京城的底细。”
徐达抱拳领命:“陛下放心,老臣这就去办。定会挑选最精干的探子,尽快带回准确的消息。” 说罢,徐达转身匆匆离去。
几日后,徐达返回,面色凝重地向众人汇报:“陛下,殿下们,京城如今守备森严,朱允炆早有防备。他身边有齐泰、黄子澄等谋士出谋划策,正加紧调兵遣将,对付各地藩王。”
朱元璋坐在椅子上,双手紧握扶手,冷哼一声:“哼,果然是有备而来。但他以为这样就能阻挡我们吗?”
朱棣皱着眉头,在房间里来回踱步:“如今形势严峻,但我们也不能退缩。依我看,我们可以先放出风声,就说我们是奉太祖遗诏,前来京城清君侧,讨伐齐泰、黄子澄等奸臣,名正言顺地进军京城。”
朱标点头表示赞同:“老四此计可行。如此一来,我们师出有名,也能争取到一些支持。”
徐妙云思索片刻后说道:“殿下们的主意甚好。不过,我们还需与朝中一些忠义之士取得联系,让他们在京城内应,这样里应外合,胜算更大。”
朱元璋抚着胡须,微微点头:“妙云这想法不错。只是朝中局势复杂,如何分辨哪些人是可以信任的呢?”
这时,一直沉默的朱标开口道:“儿臣在朝中还有一些旧部和朋友,他们对父皇和大明忠心耿耿。儿臣可以修书几封,派人秘密送去,试探一二。”
朱棣看着朱标,眼中满是信任:“大哥做事沉稳,有大哥出面联络,想必能找到可靠之人。”
于是,朱标立刻伏案写信,详细说明了当前的情况和他们的计划,希望对方能够给予支持。信写好后,他挑选了几个心腹之人,分别带着信件秘密前往京城。
数日后,派去京城的人陆续传回消息。朱标收到了几封回信,其中有几位大臣表示愿意暗中相助,他们对朱允炆的暴力削藩之举也极为不满。
朱元璋看完回信后,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看来,朝中还是有不少忠义之士的。如今内应已有,接下来便是如何进军京城了。”
朱棣精神一振,说道:“儿臣建议,我们兵分三路。一路由徐达将军率领,从正面佯攻,吸引朱允炆的主力部队;一路由我带领,绕道京城后方,截断他们的粮草补给;大哥则带领一部分精锐,在京城内应的配合下,伺机攻入京城。”
徐达点了点头,分析道:“燕王殿下此计甚妙。正面佯攻虽有危险,但我定会尽全力拖住敌军,为其他两路创造机会。”
朱标也表示同意:“老四安排得妥当。我定会与内应紧密配合,一举拿下京城。”
朱元璋站起身来,环顾众人,目光坚定:“好,就按此计划行事。此次行动关乎大明的未来,关乎我朱家的兴衰,诸位务必全力以赴!”
众人纷纷抱拳,齐声高呼:“谨遵陛下旨意!” 声音在营帐中回荡,透着破釜沉舟的决心。
然而,徐妙云心中仍有忧虑,她微微皱眉,轻声说道:“陛下,殿下们,虽说计划看似周全,但战争一起,生灵涂炭。我们此番目的是让朱允炆退位,能否尽量减少无辜伤亡?”
朱标温和地看了徐妙云一眼,点头道:“弟妹所言极是。我们起兵只为匡正朝纲,并非嗜杀之人。行军打仗之时,定要约束士兵,不可滥杀无辜。”
朱棣握住徐妙云的手,说道:“妙云放心,我等自当以仁义为本。只是朱允炆既已行此狠辣之事,若他负隅顽抗,我们也不能心慈手软。”
朱元璋长叹一声:“但愿这一战能早日结束,还百姓一个太平盛世。只是不知那朱允炆得知我们前来,会是怎样的反应。”
这时,一直静静倾听的徐达开口道:“陛下,依老臣之见,朱允炆年轻气盛,又有身边谋士怂恿,恐怕不会轻易退位。但他毕竟根基未稳,面对我们这般阵容,想必也会心生畏惧。”
朱棣冷笑一声:“哼,他若识趣,乖乖退位,还可保他一条性命。否则,休怪我等无情。”
几日后,三路大军依计划行事。徐达带领的先锋部队浩浩荡荡向京城正面进发。一路上,军旗猎猎作响,士兵们步伐整齐,士气高昂。
朱允炆得知朱元璋、朱标等人带领大军前来,顿时慌了神。他在宫中来回踱步,脸色苍白如纸,对着齐泰、黄子澄吼道:“你们不是说一切尽在掌握吗?如今该如何是好!”
齐泰额头满是汗珠,强装镇定:“陛下莫慌,京城城墙坚固,粮草充足,且我军早有防备。他们一时半会儿攻不进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