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朱棣笑着起身:“父皇、母后,一路舟车劳顿,想必也饿了。儿臣与皇后特意为您二位准备了午膳,都是按照儿时记忆里您二位爱吃的口味亲手制作的。” 马皇后一脸惊喜,眼中满是感动:“老四,难为你和妙云还记得我们爱吃什么,还亲自下厨。”
不多时,太监们陆续将热气腾腾的菜肴端上桌。桌上摆满了各种珍馐美味,有红烧狮子头、清蒸鱼、翡翠白玉汤等,每一道菜都色香味俱全。朱棣指着一道烤鸭,笑着说:“父皇,这道烤鸭,儿臣记得您以前最爱吃,特意让御膳房准备了最好的鸭子,按照您喜欢的口味烤制。” 朱元璋看着那色泽诱人的烤鸭,不禁勾起了往昔的回忆,嘴角微微上扬:“不错,和当年的味道很像。老四,有心了。”
徐妙云夹起一块红烧狮子头,放到马皇后碗里:“母后,这红烧狮子头,是儿媳按照您教过的法子做的,您尝尝,看看合不合口味。” 马皇后轻轻咬了一口,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嗯,味道真好,和我做的一模一样,妙云的手艺越发精湛了。”
众人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继续交谈。宝庆公主笑着说:“今日真是难得的团聚,要是以后能常常这样就好了。” 朱元璋微微叹气:“可惜时光不能倒流,朕和你母后也不能一直留在这里。但看到你们如今的样子,朕也没有遗憾了。”
郭惠妃也感慨道:“是啊,太祖和太皇太后为大明付出了太多,如今看到这繁荣昌盛的景象,也算是心愿得偿。” 朱云腾点头称是:“太祖和太皇太后的功绩,后世子孙定当铭记于心。”
饭吃到一半,朱高炽恭敬地说道:“太祖、太皇太后,如今太医院在几位太医的努力下,研究出了许多新的药方和治疗方法,救治了不少百姓。” 朱元璋听闻,眼中闪过一丝欣慰:“这是好事,医者仁心,能为百姓解除病痛,是积德的事。”
马皇后接着说:“说到太医院,也不知道咱们那五儿子如今在医学上的造诣如何了。” 朱棣笑着回答:“母后,周王夫妇一直醉心于医学研究,在太医院也帮了不少忙。儿臣想着,用完午膳,咱们一同去太医院看看?” 朱元璋大手一挥:“好,朕也想看看这老五如今的本事。”
众人用完午膳后,便一同前往太医院。一路上,宫人们恭敬地行礼,退至两旁。春日的阳光洒在众人身上,暖融融的。御花园里的花香弥漫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
不多时,便来到了太医院。太医院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医官们来来往往,有的在调配药材,有的在为病人诊治。周王夫妇正在药房里忙碌着,周王穿着一身朴素的长袍,专注地研磨着药材,他的夫人则在一旁仔细地整理着医书。
听到脚步声,周王夫妇抬起头,看到朱元璋和马皇后等人,赶忙上前跪地行礼。周王激动地说:“父皇、母后,儿臣没想到能在这里见到您二位。” 朱元璋笑着扶起他:“老五,朕听说你这些年在医学上颇有建树,今日特来看看。”
周王起身,恭敬地回答:“父皇,儿臣只是尽了些绵薄之力。这些年,儿臣和夫人四处收集民间药方,与太医院的医官们一同研究,希望能找到更多治疗病症的方法。” 说着,他拿起一本医书:“父皇,您看,这是我们新整理的一本医书,里面记载了许多治疗疑难杂症的方法。”
朱元璋接过医书,翻看了几页,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老五,你能心系百姓的健康,钻研医学,朕很欣慰。” 马皇后看着周王夫妇,眼中满是慈爱:“你们夫妻二人齐心协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朱棣笑着对朱元璋说:“父皇,周王这些年的努力,让太医院的医术有了很大提升,不少太医也跟着学到了新的知识和技法。” 朱元璋颔首,目光中满是赞许:“医学乃民生大事,你们兄弟之间,若都能像老五这般,各司其职,为国家百姓贡献力量,那我大明必将更加昌盛。”
周王听到朱元璋的夸赞,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忙道:“父皇过奖了,儿臣只是做了些力所能及之事。如今还有许多病症尚未找到根治之法,儿臣定当继续努力,不负父皇期望。”
朱瞻基好奇地凑到周王身旁,拿起一本医书翻看着,问道:“五爷爷,这上面好多字我都不认识呢,这些奇怪的符号和图案是什么呀?” 周王微笑着耐心解释道:“瞻基啊,这些符号和图案都是记录药材和病症的特殊标记,等你长大了,多读些医书,自然就明白了。学医可有趣啦,能帮人治病救人呢。” 朱瞻基眼睛亮晶晶的:“那我以后也要好好学习医术,像五爷爷一样厉害!”
朱元璋笑着摸摸朱瞻基的头:“瞻基有这志向是好的,但不可荒废了治国理政的学问。医术能救一人之命,而治国之道则能拯救天下万民。” 朱瞻基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孙儿知道啦,曾爷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