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一位太医匆匆赶来,跪地行礼后说道:“陛下、皇后,太医院新来了几位民间的郎中,他们擅长治疗一些罕见病症,现正在偏厅候着,不知陛下是否召见?” 朱元璋略一思索:“哦?快请他们进来。民间多藏龙卧虎之士,或许能给太医院带来新的启发。”
不多时,几位民间郎中走进殿内,他们穿着朴素,虽略显拘谨,但眼神中透着自信。其中一位年纪稍长的郎中上前拱手行礼:“草民见过太祖陛下、太皇太后以及各位贵人。” 朱元璋打量着他们,问道:“听闻你们擅长治疗罕见病症,可有什么拿手的本事?”
那郎中恭敬地回答:“太祖陛下,草民等人略通岐黄之术,曾在民间治愈过一些疑难杂症。比如有一种怪病,患者全身瘙痒难耐,皮肤溃烂,多方医治无效。草民用几味常见的草药,搭配独特的炮制方法,成功治愈了此类病症。”
周王一听,来了兴致:“哦?不知是哪几味草药?如何炮制?” 郎中详细地讲述了草药的名称和炮制方法,周王听后,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此法确实新颖,值得研究。”
朱元璋笑道:“民间果然有不少能人。你们若能留在太医院,与太医们一同钻研医术,为百姓谋福祉,朕定有重赏。” 几位郎中纷纷跪地谢恩:“陛下圣明,草民等愿为太医院效力。”
朱高炽笑着说:“今日这一趟太医院之行,收获颇丰啊。不仅看到了周王的成果,还结识了几位民间高手。” 朱棣接口道:“是啊,人才不论出处,只要能为我大明所用,便是国家之幸。”
马皇后笑着对众人说:“瞧这一大家子,围绕着为百姓做事各抒己见,热闹得很。希望以后你们也能如此,团结一心,把咱们大明的基业越做越好。” 众人齐声应道:“谨遵太皇太后教诲!”
朱棣和徐妙云陪着朱元璋与马皇后漫步在皇宫之中。此时的皇宫,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大明独有的威严与繁华。
朱元璋负手而立,目光在宫殿的飞檐斗拱间游走,微微眯起的双眼透着对往昔岁月的追忆。马皇后轻轻挽着朱元璋的手臂,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时不时与朱元璋轻声交谈几句。朱棣和徐妙云则恭敬地跟在身后,偶尔插上一两句,气氛融洽而温馨。
“父皇、母后,前方便是大明书屋,由十二弟湘王朱柏与十八弟岷王朱楩管理。” 朱棣恭敬地介绍道。
不多时,众人便来到了大明书屋。书屋外观古朴典雅,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烫金的牌匾,上书 “大明书屋” 四个大字。走进书屋,一股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书架林立,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从经史子集到诗词歌赋,应有尽有。
湘王朱柏和岷王朱楩正在书屋内整理书籍,听到脚步声,下意识地抬起头。当他们看到朱元璋和马皇后时,眼中瞬间闪过惊喜与激动,手中的书籍险些掉落。两人愣了一瞬,随即反应过来,急忙快步走上前,“噗通” 一声跪地,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儿臣见过父皇、母后!” 他们的眼睛紧紧盯着朱元璋和马皇后,眼眶微微泛红,脸上满是难以置信和深深的思念。
马皇后快步走上前,双手扶起朱柏和朱楩,眼中满是慈爱:“起来,快起来,让母后好好看看你们。” 朱柏和朱楩缓缓起身,朱柏微微低头,嘴角带着一丝腼腆的笑意:“儿臣没想到能再次见到父皇、母后,实在是……” 说着,声音有些哽咽。
朱元璋打量着眼前的书屋,满意地点点头:“不错,这书屋打理得井井有条。” 朱柏听到夸赞,脸上泛起红晕,兴奋地说道:“父皇,儿臣与十八弟一直致力于收集天下书籍,希望能让更多人有书可读,增长学识。” 说着,他从一旁的书架上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装订精美的书籍,双手递给朱元璋,“这是儿臣亲手整理编撰的一本书籍,里面记载了一些历史典故和治国理政的见解,还望父皇指点。”
朱元璋接过书籍,轻轻翻开,目光在书页上扫过,不时点头。看完后,他拍了拍朱柏的肩膀:“柏儿,你用心了。此书见解独到,可见你平日里没少下功夫。” 朱柏听到朱元璋的肯定,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光芒,犹如得到了最珍贵的礼物。
在大明书屋中,朱元璋和马皇后与湘王、岷王进行了丰富而深入的交流:
关于书屋管理与志向
湘王朱柏和岷王朱楩见到朱元璋和马皇后,激动地上前行礼。马皇后亲切地扶起他们,眼中满是慈爱。朱柏率先开口,向朱元璋和马皇后讲述他们管理书屋的理念:“父皇、母后,儿臣与十八弟接手这大明书屋后,便立志要将其打造成天下学子的知识宝库。我们不仅四处搜集各类书籍,还对其进行细致分类整理,方便大家查找阅读。”
朱元璋微微点头,目光在书屋内巡视,问道:“那搜集书籍的过程中,可曾遇到什么困难?” 岷王朱楩恭敬地回答:“父皇,困难确实不少。有些珍稀古籍散落民间,持有者视为珍宝,不愿出让。儿臣与十二哥多方打听,亲自拜访藏书之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得以将这些书籍收入书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