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摆开阵势,何平骑马来到阵前,大骂道:“反贼魏延在哪里?”魏延也回骂道:“你帮着杨仪造反,还敢骂我!”何平斥责道:“丞相刚刚去世,尸骨未寒,你怎么敢造反!”接着,他挥动马鞭,指着川兵说:“你们这些军士,都是西川人,川中大多有父母妻子、兄弟亲朋。丞相在世的时候,对你们不薄,如今你们不可帮助反贼,应该各自回家乡,听候朝廷赏赐。”众军听了这番话,大喊一声,大半都散去了。
魏延见状,怒不可遏,挥刀纵马,直取何平,何平挺枪相迎。两人没打几个回合,何平假装战败逃走,魏延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何平的士兵弓弩齐发,魏延只得拨转马头往回走。他看到士兵们纷纷溃散,更加恼怒,拍马赶上,杀了几个人,却还是阻止不了士兵逃亡的势头,只有马岱率领的三百人没有动摇。
魏延对马岱说:“你是真心帮我,等事情成功之后,我一定不会辜负你。”于是,他和马岱一起追杀何平,何平带兵飞奔逃走。魏延收拢残军,和马岱商议:“我们投降魏国,你觉得怎么样?”马岱说:“将军这么说,太不明智了。大丈夫为什么不自己图谋霸业,却要轻易向别人屈膝呢?我看将军智勇双全,两川之中,谁敢与你为敌?我发誓和将军一起先夺取汉中,随后进攻西川。”
魏延听后大喜,便和马岱带兵直取南郑。姜维在南郑城墙上,看到魏延、马岱耀武扬威地蜂拥而来,急忙下令拉起吊桥。魏延、马岱二人在城下大喊:“赶快投降!”
姜维让人请杨仪来商议:“魏延勇猛,再加上马岱相助,虽然他们兵力不多,但用什么计策才能击退他们呢?”杨仪说:“丞相临终前,给了我一个锦囊,嘱咐说:‘如果魏延造反,在临阵对敌的时候,才可以拆开,里面就有斩杀魏延的计策。’现在应当取出来看看。”于是,他拿出锦囊,拆开一看,上面写着:“等与魏延对敌时,在马上才可以拆开。”
姜维大喜,说:“既然丞相有这样的告诫,长史你先收好。我先带兵出城,摆好阵势,你随后就来。”姜维披挂整齐,手持长枪,带领三千士兵打开城门,一拥而出,鼓声震天,排成阵势。他挺枪站在门旗之下,高声大骂:“反贼魏延!丞相可没亏待过你,你今天为什么要造反?”
魏延横刀勒马,说道:“伯约,这和你没关系。叫杨仪出来!”杨仪在门旗的影子里,拆开锦囊一看,按照上面的指示行事。他心中大喜,骑着轻便的马走出阵前,手指着魏延,笑着说:“丞相在世的时候,就知道你日后必定会造反,让我有所防备,如今果然应验了。你要是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那才是真大丈夫,我就把汉中城池献给你。”
魏延大笑道:“杨仪,你这匹夫听着!要是孔明在世,我还怕他三分,他如今已死,天下还有谁敢与我为敌?别说连叫三声,就是叫三万声,又有何难!”于是,他提着刀,拉着缰绳,在马上大叫:“谁敢杀我?”一声还没喊完,脑后突然有一人厉声回应:“我敢杀你!”手起刀落,将魏延斩于马下。众人都惊得目瞪口呆。
原来,斩杀魏延的正是马岱。诸葛亮临终之时,授给马岱密计,只等魏延喊叫时,便出其不意地将他斩杀。当天,杨仪读完锦囊中的计策,就知道马岱已经埋伏在那里,所以依计而行,果然杀了魏延。后人写诗感叹道: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
董允还没赶到南郑,马岱就已经斩杀了魏延,与姜维合兵一处。杨仪连夜写好表章,派人飞速奏报后主。后主下旨说:“既然已经查明魏延的罪行,念在他以前的功劳,赐给他棺椁安葬。”
杨仪等人护送着孔明的灵柩抵达成都,后主率领文武百官,全都身着孝服,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到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流涕,哀声震天。后主命人将灵柩抬入城中,停放在丞相府,孔明的儿子诸葛瞻守孝居丧。
后主返回朝廷后,杨仪将自己捆绑起来,入朝请罪。后主赶忙让近臣为他解开绳索,说道:“若不是你能依照丞相的遗训行事,丞相的灵柩何时才能运回,魏延又怎能被消灭。国家大事得以保全,都是你的功劳啊。”于是,后主加封杨仪为中军师。马岱立下了讨伐叛逆的功劳,后主便把魏延原来的爵位赐给了他。杨仪呈上诸葛亮的遗表,后主看完后悲痛大哭,下旨挑选墓地安葬诸葛亮。费祎上奏说:“丞相临终前,吩咐要葬在定军山,不用修筑墙垣砖石,也不用任何祭物。”后主听从了这个建议。在当年十月的吉日,后主亲自送诸葛亮的灵柩到定军山安葬,还降诏祭祀,追封谥号为忠武侯,并下令在沔阳修建庙宇,四季供奉祭祀。后来,杜甫写诗道: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