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知道城中人心已经动摇,就进帐对司马昭说:“可以趁这个时候攻城了。”司马昭非常高兴,于是激励三军,士兵们从四面云集而来,一起攻城。守将曾宣献出北门,放魏兵入城。诸葛诞得知魏兵进城,慌忙带领手下数百人从小路突围,跑到吊桥边,正好撞上胡奋,胡奋手起刀落,将诸葛诞斩于马下,数百人都被俘虏。王基带兵杀到西门,正好遇到吴将于诠。王基大声喝道:“为什么不早点投降!”于诠愤怒地说:“我奉命出征,是为了救援别人的危难,既然救不了,又去投降他人,这是道义上不能做的!”于是把头盔扔在地上,大喊:“人生在世,能死在战场上,是幸运的!”接着挥刀奋力拼杀了三十多个回合,人困马乏,被乱军杀死。后人写诗称赞他:
司马当年围寿春,降兵无数拜车尘。东吴虽有英雄士,谁及于诠肯杀身!
司马昭进入寿春,把诸葛诞的家小全部斩首,诛灭三族。武士把擒获的数百名诸葛诞的部下绑到司马昭面前,司马昭问:“你们投降吗?”众人都大喊:“愿意和诸葛公同生共死,绝不向你投降!”司马昭大怒,喝令武士把他们都绑到城外,逐一询问:“投降的免死。”却没有一个人说投降。一直杀到最后,始终没有一人投降。司马昭感慨叹息不已,下令将他们都埋葬。后人写诗称赞道:
忠臣矢志不偷生,诸葛公休帐下兵。《薤露》歌声应未断,遗踪直欲继田横!
吴兵大部分投降了魏国,裴秀向司马昭建议:“吴兵的家小都在东南江淮地区,现在如果把他们留下,时间长了肯定会出乱子,不如把他们活埋了。”钟会说:“不能这样。古代用兵的原则,保全敌国才是上策,只要杀掉首恶就行了。如果把他们都活埋,就太不仁义了。不如把他们放回江南,以显示中原大国的宽大胸怀。”司马昭说:“这真是高明的见解。”于是把吴兵都放回了本国。唐咨因为害怕孙綝,不敢回国,也来投降魏国。司马昭对他们都加以重用,让他们分布在三河地区。淮南就此平定。司马昭正准备退兵,突然接到报告,说西蜀姜维带兵来夺取长城,截断粮草。司马昭大惊,急忙和众官员商议退兵的策略。
当时是蜀汉延熙二十年,后来改为景耀元年。姜维在汉中挑选了两名川中将领,每天操练人马,一个是蒋舒,一个是傅佥。二人很有胆量和勇力,姜维非常赏识他们。突然传来消息,说淮南诸葛诞起兵讨伐司马昭,东吴孙綝出兵相助,司马昭调集两都的兵马,带着魏太后和魏主一同出征了。姜维非常高兴,说:“我这次大事可成了!”于是上表奏明后主,希望兴兵伐魏。中散大夫谯周听说后,叹息道:“近来朝廷沉溺于酒色,信任宦官黄皓,不理国事,只贪图享乐。姜维多次想要征伐,却不体恤军士。国家危险了!”于是写了一篇《仇国论》,寄给姜维。姜维拆开信封一看,上面写道:
有人问:从古至今,能以弱胜强的,用的是什么策略呢?回答是:处于大国而没有忧患的,往往会骄慢;处于小国而有忧患意识的,常常会想着向善。骄慢就会引发祸乱,向善就能带来安定,这是常理。所以周文王教养百姓,以少胜多;勾践体恤民众,以弱胜强。这就是他们的策略。
有人说:从前楚国强大,汉朝弱小,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张良认为民心一旦安定就难以改变,于是率兵追击项羽,最终消灭了项羽,难道一定要效仿周文王、勾践的做法吗?回答是:商、周时期,王侯地位尊崇,君臣关系稳固。在那个时候,即使有汉高祖刘邦,又怎能挥剑夺取天下呢?等到秦朝废除诸侯设置郡守之后,百姓被秦朝的劳役所困,天下土崩瓦解,于是豪杰并起,相互争斗。如今我们和魏国,都经历了朝代的更替,既不是秦朝末年那种天下大乱的局面,实际上更像是战国时期六国并立的形势,所以我们可以效仿周文王以德服人,却很难像汉高祖那样武力统一。时机合适再行动,气运相合再举事,所以商汤、周武王的军队,不用多次作战就能取胜,这确实是因为他们重视百姓的劳苦,审时度势。如果一味穷兵黩武,不幸遭遇困境,即使有智谋的人,也无计可施了。
姜维看完后,大怒道:“这是迂腐儒生的言论!”把它扔在地上。于是带领川兵去夺取中原,问傅佥:“依你看来,我们该从哪里出兵?”傅佥说:“魏国屯放粮草的地方都在长城。现在我们可以直接取道骆谷,翻越沈岭,直抵长城,先烧毁粮草,然后再夺取秦川,那么中原不久就能到手了。”姜维说:“你的见解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立即带兵取道骆谷,翻越沈岭,向长城进发。
长城镇守将军司马望,是司马昭的族兄。城中粮草储备充足,但人马却不多。司马望得知蜀兵前来,急忙和王真、李鹏二将,领兵在离城二十里的地方扎下营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