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见到宋国使者,接过国书,立刻明白了来意。他便准备好法驾,送公子冯回宋国为君。公子冯临行前,流着泪跪在地上说:“我这条命,都是您给留下的。有幸能回到宋国,延续祖先的祭祀。我一定会世代做郑国的陪臣,绝无二心。” 郑庄公也为之感动,流下了眼泪。公子冯回到宋国,华督拥立他为君,这就是宋庄公。华督仍然担任太宰,分别贿赂各国,各国无不接受。齐侯、鲁侯、郑伯一同在稷地会盟,确定了宋公的君位,还让华督担任国相。史官写诗感叹道:“春秋篡弑叹纷然,宋鲁奇闻只隔年。列国若能辞贿赂,乱臣贼子岂安眠!” 又有诗专门说宋殇公背信弃义,忌惮公子冯,如今被杀,是天意如此:“穆公让国乃公心,可恨殇公反忌冯。今日殇亡冯即位,九泉羞见父和兄。”
单说齐僖公从稷地会盟回来,在半路上接到警报:“如今北戎的首领,派遣元帅大良、小良,率领一万戎兵,侵犯齐国边境,已经攻破祝阿,正攻打历下。守将抵挡不住,连连告急。请主公速速回国。” 僖公说:“北戎屡次侵扰,不过是些鼠窃狗偷的行径罢了。如今这次大举进犯,如果让他们得逞而去,将来北方边境必定永无宁日。” 于是,他分别派人到鲁国、卫国、郑国三处借兵。同时,他和公子元、公孙戴仲等人,前往历下抵御敌人。
郑庄公听说齐国遭到戎患,便召来世子忽,对他说:“齐国和郑国是同盟,而且郑国每次用兵,齐国必定相随。如今他们来借兵,我们应该速速前去救援。” 于是,郑庄公挑选了三百辆兵车,让世子忽担任大将,高渠弥为副将,祝聃为先锋,连夜向齐国进发。听说齐僖公在历下,便直接前去相见。当时,鲁国和卫国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僖公对郑国的救援感激不尽,亲自出城犒劳军队,并与世子忽商议退敌之策。
世子忽说:“戎兵都是步兵,进攻容易,败退也快;我们用的是兵车,难以败退,但进攻也不灵活。不过,戎兵生性轻浮,队伍不整,贪婪且不讲情义,胜利时互不相让,失败时也不互相救援,我们可以用计谋引诱他们。况且他们自恃强大,必然会轻率冒进。如果我们用一部分兵力去抵挡,假装战败逃走,戎兵肯定会来追击。我们预先埋伏好兵力等待他们。追兵遇到埋伏,必定惊慌逃窜,我们再趁机追击,一定能大获全胜。” 僖公说:“这个计策非常好!齐国的军队埋伏在东边,截断他们的前路;郑国的军队埋伏在北边,追击他们的后路。前后夹击,万无一失。” 世子忽领命,前往北路,分作两处设下埋伏。僖公召来公子元,授给他计策:“你可以率领军队埋伏在东门,只要等戎军来追,就立即杀出。” 又派公孙戴仲率领一支军队去诱敌:“只许败不许胜,把他们诱到东门的埋伏地点,就算立了大功。” 安排妥当后,公孙戴仲打开城门挑战。
戎军元帅小良手持大刀,跃身上马,率领三千戎兵,出寨迎战。双方交锋,大约二十回合后,公孙戴仲体力不支,掉转车头就跑,却不进北关,而是绕城向东路跑去。小良不肯罢休,拼命追赶。大良见戎兵得胜,便出动全部大军随后跟进。快到东门时,忽然炮声震天,金鼓齐鸣,芦苇丛中全是伏兵,像蜂群、苍蝇一样聚集而来。小良急忙喊道:“中计了!” 掉转马头就跑,反而把大良的后队冲乱,大家立足不稳,一起奔逃。公孙戴仲和公子元合兵一处,乘胜追击。大良吩咐小良在前开路,自己在后面断后,边战边退。落在后面的戎兵都被齐兵擒获斩杀。
戎兵逃到鹊山,回头一看,追军已经渐渐远去,这才喘了口气。他们正准备埋锅做饭,山坳里突然喊声大作,一支军队冲了出来,为首的喊道:“郑国上将高渠弥在此!” 大良、小良慌忙上马,无心恋战,夺路而逃。高渠弥在后面紧追不舍。大约跑了几里路,前面又传来喊声,原来是世子忽率领军队杀到,后面公子元也率领齐兵赶到。他们把戎兵杀得七零八落,四散逃命。小良被祝聃一箭射中脑袋,从马上坠落而死。大良单枪匹马突出重围,正遇上世子忽的戎车,他措手不及,也被世子忽斩杀。这一战,郑军生擒了三百名敌军头目,杀死的敌人不计其数。世子忽把大良、小良的首级以及敌军头目,都解送到齐侯的军营前献功。
齐僖公满心欢喜地说:“若不是世子这般英勇,戎兵怎能这么快就退去?今日国家得以安宁,全是世子的功劳啊!” 世子忽谦逊地回应:“不过是偶然尽了点微薄之力,何必如此过奖呢?” 于是,僖公派遣使者去阻拦鲁国和卫国的军队,免得他们长途跋涉。同时,僖公下令大摆筵席,专门款待世子忽。在宴席上,僖公又提及:“我有个小女儿,愿许配给世子,侍奉左右。” 世子忽再三推辞。
宴席结束后,僖公让夷仲年私下对高渠弥说:“我们国君仰慕世子的英雄气概,希望能结为姻亲。之前派使者去说亲,没有得到应允。今日国君亲自跟世子说,世子还是执意拒绝,不知是何缘故。大夫若能促成此事,我愿献上白璧二双、黄金百镒作为酬谢。” 高渠弥领命,去见世子忽,详细说明了齐侯对他的倾慕之情,并劝说道:“若能成就这门婚事,日后有齐国这样的大国相助,对郑国而言也是美事一桩。” 世子忽却坚持道:“过去太平无事的时候,承蒙齐侯想与我结亲,我都不敢高攀。如今奉命救援齐国,侥幸取得成功,就娶亲回国,外人必定会说我是倚仗功劳求娶,我又该如何自证清白呢?” 高渠弥再三劝说,世子忽始终不答应。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