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听了,心中疑惑,问道:“小王兄,你何时前往中原,救的又是哪位殿下?你详细说来,让朕明白。” 薛仁贵回答道:“陛下有所不知,张环父子领兵到达摩天岭后,因无法攻破此关,便私自开动战船,返回中原,妄图杀害殿下,自己登基称帝。臣接到军师的锦囊妙计,让我攻破白玉关,得到了辽国的一匹赛风驹宝马。这匹马在大海上行走,如同在平地上一般。臣骑着它,日夜兼程,星夜赶到中原,与驸马殷千岁会合,追到大国长安,成功将张环父子拿下,关进了天牢。臣打算等陛下凯旋班师,再按照国法处置他们。之后,臣又日夜赶路,返回东辽,来保护陛下平定东辽。”
朝廷惊讶地说:“竟有这等事?小王兄真乃奇人啊!在东辽救了朕,又在长安救了王儿,如今又赶回东辽救朕。真可谓百日之内两次救驾,功劳巨大!朕本想加封于你,只是眼下急切间没有掌管兵权的空缺职位,这可如何是好?”
尉迟恭上前启奏道:“陛下,臣年事已高,能力有限,已不堪执掌兵权,愿将帅印交给小将军掌管。” 朝廷说:“若尉迟王兄肯将帅印交给小王兄,朕即刻加封小王兄为天下九省四郡都招讨平辽大元帅。”
尉迟恭说道:“我这颗帅印,是从秦府所得,为了它不知吃了多少苦头,就算是自己的儿子,我也不放心将其交予执掌。如今看小将军,一来武艺精湛,本事高强;二来想必前世有缘,我心甘情愿将帅印交付于你,日后我也安心在小将军麾下听令。”
薛仁贵推辞道:“这可万万不敢。老元帅乃开国功勋,掌管兵权多年,深谙其中道理。小臣不过是一介寒儒,略懂些韬略,理应在老元帅麾下效力,为老元帅牵马执鞭,学习智谋,承蒙老元帅大恩,怎敢执掌兵权?”
天子说道:“朕是一国之主,小王兄不必再推辞。就在这殿上,为你披红挂帅,赐予帅印。再钦赐御酒三杯,你就此谢恩吧。” 薛仁贵不敢再谦让,口中高呼:“愿我王万岁,万万岁。”
如今薛仁贵成为了元帅,心中欢喜不已。底下的一众武职官员,纷纷上前参拜。周青、李庆先、王新鹤等八人走进来,说道:“元帅哥哥,小将兄弟们前来参拜。” 薛仁贵说道:“哎呀,兄弟们不必如此。你们怎么知道为兄在这里,又是从哪里找来的?” 众弟兄说:“哥哥,那日我们打猎回到藏军洞,发现哥哥不见了,我们在山上找遍了都没找到。后来遇到那个婆子,她告诉我们哥哥去保驾立功了。那时兄弟们就想见哥哥,便跟着婆子找来了。” 薛仁贵说:“原来如此,可笑张环父子,将我们埋没,冒领功劳,没想到我们终究有出头之日,如今张环父子性命都难以保全了。” 八人附和道:“正是如此。” 说完,众人退到一旁。
接着,秦怀玉、罗通、程铁牛、尉迟宝林、尉迟宝庆这一班小爵主也上前参拜。薛仁贵忙说:“当不起,当不起。” 心中有些不安,连忙跪下说:“陛下,臣有话启奏。” 天子问道:“王兄有何事要奏?” 薛仁贵说:“臣本是山西绛州的一介贫民,承蒙陛下厚爱,又得尉迟老千岁大恩,将帅印交予臣执掌。在外行军,虽臣职位卑微,但出兵号令至关重要。如今尉迟老千岁也在臣麾下听令,臣实在担当不起。臣想拜认老千岁为继父,不知陛下意下如何?”
朝廷说道:“小王兄既有此心,朕就为你做主,让你过继给尉迟王兄。” 尉迟恭心中其实也很高兴,假意推辞道:“这可使不得,某家实在担当不起。” 薛仁贵说:“老千岁,您这是说哪里话。” 于是,薛仁贵在殿上当着众人的面,拜了四拜,正式认尉迟恭为继父。从此,尉迟恭对薛仁贵一心一意,比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还要好。
薛仁贵又与各位爵主结拜为生死之交,朝廷批准了他的奏请。就在天子面前,各府的公子爷们纷纷上前,歃血为盟。大家立下重誓,生要在一起,死也要同赴黄泉,这十八人发誓患难与共,不离不弃。盟誓完毕,朝廷赐宴,在金銮殿上大摆筵席,款待这班小英雄。众人饮酒数杯后,撤去筵席,薛仁贵开始讲述攻破东辽关寨的用兵之法,一直讲到黄昏时分,元帅才告辞回帅府休息。这一夜无话,暂且不表。
到了第二天清晨,元帅进宫,朝拜天子。军师徐茂功开口说道:“薛元帅,你如今执掌兵权,东辽的兵将还不知道你的威名。你快率领兵马,去攻破摩天岭,然后前来缴旨。” 薛仁贵应道:“是。”
回到军营,薛仁贵吩咐敲响聚将鼓,传令五营四哨的偏正牙将。左右赶忙传令:“喂!元帅有令,传五营四哨的偏正牙将,各自披挂整齐,准备妥当,到教场集合待命。” 不一会儿,元帅敲响三通聚将鼓,各位爵主、总兵官无不整装待发,纷纷披甲来到军营,说道:“元帅在上,末将等行礼。不知元帅有何将令?”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