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为证:“苏文几次上仙山,再炼飞刀又设坛。怎奈唐王洪福大,机谋枉用也徒然。”
高建庄王满脸忧虑,向盖苏文问道:“你可有什么办法能破唐军?” 盖苏文眼中闪过一丝狠厉,说道:“大唐将士虽多,我皆不惧怕。但让我忌惮的,唯有那薛蛮子,他实在是利害非常。如今我打算再次前往仙山,恳请我师父出山,擒住薛仁贵。只要薛仁贵一除,哪怕大唐将士再厉害,这城池也可轻易攻破。” 庄王听后,顿时喜形于色,催促道:“事不宜迟,你速速前去。” 盖苏文领命,辞别庄王,出了营帐,翻身上了雕鞍,独自一人朝着仙山疾驰而去,暂且按下不表。
且说唐朝人马,顺利退回到城中。四门紧闭,将三军屯扎在内教场,仔细清点队伍后,发现损伤了两万多人,偏将共折损四十五员。随后,薛仁贵同众爵主、总兵们一起,来到银銮殿,众人纷纷俯伏在地,向朝廷奏明退番兵、大破番营之事。朝廷听闻,龙颜大悦,称赞道:“这皆赖王兄们的赫赫战功,赐卿等各回营卸甲,穿戴好朝服后再来上朝。” 众将齐声领旨,回到营帐,换上朝服,再次来到银銮殿。
此时,朝廷忽然发现不见程咬金的身影,心中一惊,急忙向薛仁贵问道:“薛王兄,此次可是程王兄前往摩天岭求救,而后兴兵前来的?还是薛王兄已班师回城,自行退杀番兵的呢?” 薛仁贵恭敬地回答:“陛下,若不是程老千岁前来传信,臣又怎会知晓越虎城的危急?恐怕还在摩天岭耽搁着呢。” 朝廷接着问:“既然如此,为何程王兄没有一同前来?” 薛仁贵便将挑选乌金,以及请程咬金看守摩天岭之事,一五一十地详细奏明。唐王听后十分高兴,当即降下一道旨意,命尉迟恭前往摩天岭,将乌金解运回朝缴旨。尉迟恭领命,上马提枪,带着八名家将,出了东城,朝着摩天岭而去。
到了次日清晨,尉迟恭和程咬金一同押送着十车金子,来到殿上缴旨。天子下令,将乌金收入国库,又命光禄寺在银銮殿上大摆筵席,赐王兄、御弟以及众卿们畅饮安乐逍遥酒,以此来庆贺战功。诸将们开怀畅饮,一直喝到日落西山。众大臣谢过酒后,筵席撤去。黄昏时分,众人开始商议如何平复东辽之事。薛仁贵信心满满,满口应承道:“陛下,此番若与番兵交战,臣定能一战成功,让他们心悦诚服,归降我大唐。” 朝廷听后,龙颜大悦,说道:“薛王兄,你的英雄气概举世无双。只是寡人屡次遭受盖苏文的羞辱,心中恨之入骨。若王兄能割下他的头颅,献于寡人,为我雪此深恨,那功劳可就太大了。” 薛仁贵赶忙奏道:“若是对付其他将领,臣或许不敢轻易领旨。但要说盖苏文,这有何难?取他首级简直易如反掌。臣定当取下他的头颅,以泄陛下心头之恨。” 天子欣慰地说:“若能报此前仇,全仰仗王兄之力了。” 君臣二人一直商议到三更时分,才各自回营安歇,一夜无话。
到了第二天,薛仁贵升帐,调拨四员副将,带领五千士兵,前去看守摩天岭山寨。安排妥当后,城中暂时安稳无事,众人逍遥自在,一晃半个多月过去了。
单说番邦这边,盖苏文第三次登上仙山,请来木角大仙,又前往扶余国借兵二十万。扶余国国主张仲坚说道:“盖元帅,那大唐朝的薛仁贵,究竟有多大本事?你屡屡损兵折将,将我一国的雄兵都调空了。今日大仙亲自下山,扶助东辽社稷,想必薛仁贵必能被擒。待孤亲自率领精壮人马,同元帅一起前去,杀退唐兵。” 盖苏文听后,满心欢喜,说道:“若能如此,我东辽定能复兴。” 于是,张仲坚点起雄兵,三声炮响过后,大军浩浩荡荡出发,一路上旗幡飘扬,号带飞舞。
大军来到东辽国,临近御营时,高建庄王早已得到消息,远远地就出来迎接。庄王满脸谦卑,说道:“孤家偏居一隅,守护着这弹丸之地,本无匡扶邻国的能力,却劳烦王兄御驾亲征,亲临敝邑,为我邦解难。这份大恩大德,让孤心中实在不安,不知该如何报答。” 张仲坚连忙下马,挽住庄王的手,笑着说道:“王兄乃首国之君,孤虽拥有小小的封地,却也是王兄的股肱之臣。如今贵邦遭受兵祸,孤理应效力,只是尚未立下半点功劳,何谈报答。” 二人一边谈笑,一边进入御营,相互施礼后,分宾主坐下。当驾官献上茶后,庄王忧心忡忡地说:“王兄,大唐的薛仁贵骁勇善战,我邦元帅盖苏文率领的大队雄兵都遭受重创,实在是让孤惶恐至极。” 张仲坚宽慰道:“王兄,胜败乃兵家常事,打仗交锋,自然会有损兵折将的情况。盖元帅虽一时不能取胜,但也未必会一直失败;薛仁贵屡屡逞威,也未必能常胜不败。如今王兄洪福齐天,现有仙人下山相助,薛蛮子指日可擒,王兄失去的关寨,自然也能原封不动地收复,不必过于烦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