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汴京城里的人对这幅画赞叹不已,就连周边城市乃至更远地方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纷纷慕名而来,想要一睹这幅藏着神秘故事的画作真容。一时间,张择端的住所常常宾客盈门,大家围坐在一起,听张择端讲述画中的细节以及汴京的风土人情,每一个人物、每一处场景背后似乎都有着别样的故事,众人听得如痴如醉,对张择端的绘画功底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更是钦佩有加。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这幅画,它的名声也越传越远,甚至有不少外地的画师专门赶来汴京,就是为了临摹学习《清明上河图》,想要从中汲取绘画的灵感和技巧,将张择端这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带回自己的家乡,传播开来。
宫廷邀请
朝廷听闻了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事迹后,对这幅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皇帝下旨,邀请张择端带着画作进宫,要在宫廷之中展示一番,并且有意让宫廷画师们学习借鉴其中的绘画技法和展现的生活百态,期望宫廷绘画能够在写实与生活气息的展现上更上一层楼,让宫廷画作不再仅仅局限于描绘宫廷的奢华生活,而是能更多地反映民间的真实景象。
张择端接到圣旨后,受宠若惊,他深知这是莫大的荣耀,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于是,他精心准备了一番,将《清明上河图》仔细地装裱好,又反复检查画作是否有任何瑕疵,确保以最好的状态呈现在宫廷众人面前。一切准备妥当后,便带着画进宫去了。
宫廷赏画
在宫廷之中,一众皇室成员、大臣和画师们围坐在一起,现场气氛庄重而又热烈。当张择端将《清明上河图》缓缓展开时,众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了过去,仿佛一幅鲜活的汴京生活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张择端在旁细细讲解着画中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含义,从汴河上繁忙的船只运输,船夫们吆喝着、奋力划桨的神态,到岸边集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小贩们叫卖着各种商品的模样,再到街巷里人们的日常生活,孩童们嬉戏玩耍、老人们坐在门口闲聊的情景,每一处细节都被他生动地描述出来。众人听得如痴如醉,不住地发出赞叹之声,对张择端的绘画功底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赞叹有加,不少皇室成员和大臣们都感慨自己平日里身处宫廷,竟不曾如此真切地了解到民间的这般热闹与烟火气。
宫廷画师们更是全神贯注,手中拿着纸笔,认真记录着张择端所讲解的绘画要点,比如人物神态的刻画技巧、场景布局的巧妙构思以及色彩运用的独到之处等等,期望能将张择端的精妙之处融入到自己日后的创作中,为宫廷绘画注入新的活力。
画师交流
宫廷赏画结束后,宫廷画师们纷纷围过来和张择端交流绘画心得。一位擅长人物画的宫廷画师恭敬地向张择端请教道:“张先生,您画中人物的神态各异,且都如此生动自然,仿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一般,晚辈想请教您在刻画人物神态时,是如何把握的呢?”张择端微笑着回答道:“这便要多去观察生活中的各类人物了,市井之中,每个人所处的环境、所做之事不同,那神态自然也各有差别,平日里要多留意他们的喜怒哀乐,将这些细微之处记在心中,作画时方能信手拈来。”
又有一位擅长风景画的宫廷画师问道:“张先生,您画中的场景布局疏密得当,既有热闹繁华之处,又有宁静清幽之所,这其中可有什么讲究?”张择端耐心地解释说:“布局需依着自然与生活之理,不可过于刻意。比如那汴河两岸,本就是有的地方人多热闹,是商贸往来的集中地,有的地方则相对安静,是百姓居住之所,作画时如实呈现,再加以艺术的调配,便可让画面和谐又有韵味。”
张择端都一一耐心解答,气氛十分融洽。在交流中,张择端也从宫廷画师那里学到了一些宫廷绘画中独特的用色和构图方法,比如宫廷绘画中常用的一些象征尊贵的色彩搭配以及在描绘宫廷建筑等宏大场景时的对称构图方式,他感觉受益匪浅,觉得这次进宫,对自己的绘画技艺提升会有很大帮助。
再绘汴京
受宫廷氛围和与画师交流的启发,张择端回到家中后,心中便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创作欲望,决定再次绘制一幅展现汴京风貌的画作。这次他在技法上融入了更多新学到的东西,画面更加细腻、色彩更加丰富,而且选取了不同季节、不同时段的汴京场景,想要全方位地呈现这座城市的美。
他每日早早地起身,备好笔墨纸砚,便沉浸在绘画之中。春天,汴京城里繁花似锦,他描绘着街头巷尾的桃花、杏花竞相开放,花瓣随风飘落,落在行人的肩头,人们脸上洋溢着春日的喜悦;夏天,描绘那汴河上荷叶田田,荷花在烈日下绽放着娇艳的身姿,岸边的柳树垂下长长的枝条,为人们带来一丝清凉,孩子们在河边嬉水玩耍的场景;秋天,画出城里金黄的银杏树叶铺满街道,仿佛给汴京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集市上摆满了各种丰收的果实,人们忙着采购准备过冬的物资;冬天,呈现出白雪皑皑的景象,房屋楼阁都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宛如银装素裹的世界,而街头仍有卖热汤、烤红薯的小贩,为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温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