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分宝藏用来资助贫困的学子,让更多人有机会读书识字。在汴京的角落里,有许多家境贫寒的孩子,他们渴望知识,渴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却因无力支付束修而只能望学兴叹。如今有了这些宝藏,便可以设立学堂,聘请学识渊博的先生,为那些寒门子弟提供学习的机会,让知识的火种在汴京城里越燃越旺,培养出更多的栋梁之材。
还有一部分珍贵的古籍和文物,则捐赠给了朝廷的史馆。这些古籍和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着前朝的点点滴滴,无论是宫廷的生活、民间的风俗,还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详细的记载。将它们交给史馆,能让后世的史学家、学者们更好地研究前朝的历史文化,让汴京乃至整个国家的历史脉络更加清晰,让后人能从这些珍贵的物件中汲取智慧,传承先辈们的精神。
他们的举动受到了汴京百姓的一致称赞。街头巷尾都在传颂着张择端等人的大义之举,百姓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他们心怀大义,为汴京做了一件大好事。那些受益于资助的学子们更是感激涕零,立志要好好学习,将来回报这份恩情,为汴京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画名远扬
经过这次宝藏事件,张择端和他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声名远扬。不仅汴京城里的人对这幅画赞叹不已,就连周边城市乃至更远地方的文人墨客、达官贵人都纷纷慕名而来,想要一睹这幅藏着神秘故事的画作真容。
张择端的住所前,每日都门庭若市,前来拜访的人络绎不绝。有的文人墨客带着自己的诗词佳作,希望能与张择端交流探讨,在画上题诗作词,让这幅画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有的达官贵人则是想亲眼看看这画中的精妙之处,感受一下那画里所蕴含的神秘气息,回去也好在同僚间炫耀一番。
张择端也借此机会,向更多人讲述画中的细节以及汴京的风土人情。他会指着画中的某个场景,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当时的热闹景象,讲述着画里人物的故事,让听者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繁华的汴京街头。人们通过他的讲述,越发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对汴京充满了向往之情,不少人甚至专门从远方赶来,只为在汴京的大街小巷中走一走,感受一下那画中所呈现的韵味。
宫廷邀请
朝廷听闻了张择端和《清明上河图》的事迹后,对这幅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皇帝下旨,邀请张择端带着画作进宫,要在宫廷之中展示一番,并且有意让宫廷画师们学习借鉴其中的绘画技法和展现的生活百态。
张择端接到圣旨,心中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自己的画作能得到宫廷的认可,紧张的是毕竟宫廷之中规矩众多,他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妥。于是,他精心准备后,便带着画进宫去了。
进宫那天,他身着整洁的衣衫,手捧着那幅珍贵的《清明上河图》,在太监的引领下,穿过一道道宫门,来到了宫廷的大殿之中。大殿里早已坐满了皇室成员、大臣和宫廷画师们,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了他和那幅画上,气氛庄重而又带着几分期待。
宫廷赏画
在宫廷之中,一众皇室成员、大臣和画师们围坐在一起,观赏《清明上河图》。张择端在旁细细讲解着画中每一处场景、每一个人物的含义,他的声音沉稳而清晰,回荡在大殿之中。
他指着画中那热闹的街市,说道:“陛下,诸位大人,请看此处,这街市上行人熙熙攘攘,有挑着担子叫卖的小贩,有骑着毛驴赶路的商人,还有那街边玩耍的孩童,尽显汴京市井之繁华。”众人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看去,仿佛能听到那小贩的吆喝声,感受到那热闹的氛围,不禁啧啧称赞。
讲到那汴河上的船只时,他又说道:“这汴河乃汴京之命脉,船只往来穿梭,运输着货物,维系着城市的运转。这船上的船夫们,各个神情专注,或撑篙,或拉纤,都是为了生活而辛勤劳作呀。”大家听着他的讲解,对他的绘画功底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赞叹有加。
宫廷画师们更是认真记录着,他们平日里多是绘制宫廷生活、花鸟鱼虫之类的题材,对于这展现民间百态的绘画方式,觉得新奇又精妙,期望能将张择端的精妙之处融入到自己日后的创作中,让自己的画作也能展现出别样的生活气息。
画师交流
宫廷赏画结束后,宫廷画师们纷纷围过来和张择端交流绘画心得。有的请教人物神态的刻画,一位画师拱手问道:“张先生,您画中人物神态各异,栩栩如生,不知有何诀窍呀?”张择端笑着回答道:“这人物神态啊,需平日里多观察,看不同身份、不同情境下之人的表情变化,用心去揣摩,方能画得生动。”
有的询问场景布局的技巧,张择端则耐心地讲解道:“场景布局要讲究疏密得当,有主有次,像这《清明上河图》里,街市是热闹之处,便画得详细些,而周边的一些远景,就稍作简略,如此一来,画面才会有层次感,引人入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