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笑着摆了摆手,脸上的皱纹都透着儒雅:“指教谈不上,若不嫌弃,可与我一同探讨,相互学习。”
两人并肩而行,漫步在孔庙之中,一路交谈甚欢。学者指着一处建筑,眼中满是自豪地说道:“此处乃杏坛,当年孔圣人就在这里讲学授课,传道授业解惑,培养了无数贤才。”
秦轩喃喃自语道:“一切感觉都只是在昨日,在穿越前,我怎么也想不到孔子的理论,竟然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那位学者从后面拍了一下秦轩,“在想什么呢?我们去前面一下吧。”
在孔庙中,他们还遇到了几位正在讲学的学者。众人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儒家经典,各抒己见,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激烈碰撞。
“我认为,‘仁’乃儒家思想之核心,是为人处世的根本准则,唯有心怀仁爱,方能成就大道。”一位年轻学者率先发言,语气坚定,脸上透着自信。
另一位学者却提出不同观点,他站起身,微微皱眉,反驳道:“我觉得‘礼’更为重要,无礼则社会无序,国家难安,礼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
秦轩也忍不住加入讨论,他站起身,环顾众人,条理清晰地说道:“晚辈认为,‘仁’与‘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有仁无礼,易失规范,行为便会失去约束;有礼无仁,流于形式,难以真正打动人心。只有两者兼具,才能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赞同,投来赞许的目光。秦轩也从这场激烈的讨论中,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心中满是收获的喜悦。
告别曲阜,秦轩一路向北,历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大汉的边塞。刚到边塞,一股萧索、苍茫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狂风呼啸,黄沙漫天,飞沙走石打得人脸生疼,远处的大漠一眼望不到尽头,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一片金黄。
“这就是边塞,与中原真是天壤之别,仿若两个世界。”秦轩眯着眼,迎着风沙,望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不禁打了个寒颤。
他回想到了以前为大秦,东征西讨的日子。“不知,还有几位锐志营的兄弟在世,他日我一定要重建锐志营,重振锐智之风。”秦轩感慨的说道。
他来到军营前,守卫的士兵立刻手持长枪,拦住了他的去路,神色警惕:“你是何人?来军营何事?”
秦轩连忙说明来意,声音洪亮:“我从内地而来,听闻将士们守卫边疆十分辛苦,特来见识一番,为将士们加油鼓劲,略尽绵薄之力。”
士兵听了,神色缓和了一些,点了点头:“你在这里稍等,我去通报一声。”
不一会儿,一位年轻的将领大步走了出来。将领身材魁梧壮硕,身姿挺拔如松,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果敢。“我是这军营的校尉李强,你既然来了,就随我四处看看吧。”他的声音低沉有力,透着军人的豪爽。
秦轩跟着李强走进军营,只见士兵们正在进行操练,喊杀声震天,气势磅礴。“将士们每日刻苦训练,就是为了能在战场上杀敌报国,守卫大汉疆土,寸土不让。”李强自豪地说,眼神中满是骄傲与坚定。
他们来到了望塔上,李强指着远处的沙漠,面色凝重地说:“匈奴时常在边境骚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一刻都不能松懈,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这时,一名士兵匆匆跑来报告,神色慌张:“校尉,有一队匈奴骑兵在边境徘徊,来意不明。”
李强脸色一沉,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立刻下令:“全体将士,准备迎战!不得慌乱!”
秦轩看着士兵们迅速行动起来,心中热血沸腾,豪情万丈:“我也想为保卫边疆出一份力!也算为大汉尽忠!”
李强看了他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点了点头:“好,你跟在我身边,小心些!千万别冲动!”
战场上,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秦轩手持长剑,与士兵们并肩作战,身姿矫健,剑招凌厉,丝毫不输久经沙场的老兵。他的眼神坚定而炽热,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保卫大汉,击退匈奴!
战斗结束后,匈奴骑兵退去,战场上一片狼藉。李强拍了拍秦轩的肩膀,赞许道:“好样的,没想到你一介书生,还有如此武艺,真是深藏不露!”
秦轩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和血水,笑着说:“保家卫国,人人有责,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在心里面想到,“那可不嘛,我可是历经生死血战的呀!书生,切!懂不懂什么叫做?上能提笔安天下,下能骑马杀匈奴。”
在边塞的日子里,秦轩还结识了一位年轻的牧民巴特尔。巴特尔热情好客,性格豪爽,初次见面便邀请秦轩到自己的帐篷里做客。
“兄弟,尝尝我阿爸烤的羊肉,这可是草原上的一绝,香得很!”巴特尔一边说着,一边递过一大块烤羊肉,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