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史记?李斯列传》
释义:
本文是公元前237年,李斯在秦国做客卿时,给秦王的一个奏章。
那时韩国曾派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帮助秦国修筑了灌溉渠,这对秦国的农业虽然有利,但它不利于秦国进兵韩国。
秦的宗室大臣就趁机向秦王上书,污蔑客卿是为本国利益着想,来秦国做间谍的,“请一切逐客”。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他就写了这篇《谏逐客书》,申述他的政治主张。
文章歌颂了客卿的历史功绩,提出对客卿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排斥,应广泛吸收人才为秦国效劳,并说明逐客以后将要产生的祸害。
文章最显着的特点,是列举很多比喻,说明不应“非秦者去”,而正面的话只有寥寥几句。它指出逐客非所“跨海内、制诸侯之术”,很能打动秦王。所以秦王就收回原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文章既以鲜明的比喻,形象生动,复用排比的句式,音节铿锵,议论透辟,辞藻瑰丽,是一篇有文学特征的政论散文。它和汉初的辞赋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喜欢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穿越历史,从远古到现代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