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漫长而精密的准备,整整一星期后,所有的术前工作终于都已严丝合缝地完成。蒙苏里互助研究所最深处的无菌手术室,弥漫着消毒水的冰冷气息和高科技设备的嗡鸣声。
按照既定计划,米洛什此刻正平稳地躺在那张他已熟悉的手术床上。那张床冰冷而坚硬,却承载着他四年来的痛苦、绝望与重燃的希望。他仰望着天花板上刺眼的无影灯,等待着这场足以改变他人生的手术的正式开始。
手术室内,气氛凝重而肃穆。负责辅助林森博士进行手术的资深医师,小心翼翼地将制作好的生物仿生义体,通过一个透明的、经过多层密封的容器,庄重地端进了手术室。那容器中,液态的生物凝胶轻柔地包裹着两段仿佛艺术品般的机械造物。米洛什的目光,如同被磁石吸引一般,瞬间停留在那副巧夺天工的义体上,久久没有挪开。
那并非冰冷的机械,而是融合了仿生肌肉纤维、超导神经束和微型动力系统的生命杰作。它拥有完美流线的金属骨骼,覆盖着几近真实的合成皮肤,甚至能隐约看到其下仿生血管的脉络。那不仅仅是替代品,更是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肢体。
那是他渴望已久、离他已久的“力量”——一种能够让他重新站起来,甚至比以往更加强大的力量。手术床边,各种连接着米洛什身体表面的高精度检测仪器,发出了轻微而规律的嗡鸣声,其显示屏上的数据也开始出现细微的变化。他的心跳正在不受控制地加快,身体里某种名为肾上腺素的激素,正在快速分泌,预示着他内心深处那份难以抑制的激动与紧张。
“不要激动,米洛什,冷静下来。你现在需要平和的心态来迎接这次手术,这对于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戴着外科医用口罩和一身无菌全套手术服的林森博士,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权威,此刻却难得地流露出几分安慰,“血压水平要是一直维持这么高的话,可不利于接下来的手术,明白吗?过高的血压会增加出血风险,影响神经接口的稳定性。深呼吸——缓慢而均匀地吸气,再慢慢呼出,集中注意力,放松你的身体。”
米洛什闻言,努力深吸一口气,那份来自肺部的冰凉,似乎也稍稍平复了他内心的狂澜。他艰难地将目光从那副充满诱惑的义体上挪开,转而望向了头顶侧方,一台造型奇特、却又散发着未来科技感的机器。
严格来说,它也是参与这次手术的重要“成员”——一台大师级的人工智能医师终端。它的核心处理器正在高速运转,无数条数据流在透明屏幕上闪烁。它将作为此次手术的“半个指挥”,拥有仅次于林森博士的优先级权限,有责任统筹协调整场手术所有人的节奏与任务,实时监测米洛什的生理数据,并在微秒级别内向手术团队提供最优化建议,从而极大减轻林森博士这位主刀者的负担。
不一会儿,随着麻醉师熟练地将深度麻醉药剂缓缓推入米洛什手臂上的静脉挂瓶,一股暖流迅速传遍他的全身。米洛什便感到自己的眼皮好似灌了铅一般,变得千斤沉重,那视线中的无影灯光芒也开始变得模糊、摇曳。
他的嘴巴半张着,似乎还想说什么,想留下最后一丝清醒的痕迹,却根本无法发出正常的读音,喉咙里只有一些模糊不清的咕哝声。下一刻,意识如同潮水般迅速退去,他便彻底昏迷了过去,陷入了深不见底的黑暗。
手术,正式开始。
手术的过程已经完全超出了“复杂”这个概念的范畴,进入了“神迹”的领域。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肢体再造,更是一次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即使是林森博士这样在生物科技领域享有盛誉的天才,也是第一次主刀如此难度堪称地狱级别的生物仿生义体植入手术,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需要极致的精确与耐心。
首先,医务人员们需要对米洛什那布满疤痕的残肢进行清创与塑形。这是一项细致而又残酷的工作,他们需要移除任何可能影响义体连接的疤痕组织、增生的神经瘤或其他病变,确保连接面的绝对洁净。
随后,他们还要对米洛什残存的骨骼和软组织进行修剪和塑形,为后续的骨整合和神经端口预留出最佳的连接位置。光是听个开头就已经能让人感到几分不适了,那仿佛是对活体进行精密的“雕刻”,可这,还仅仅只是小小的一步,是这场漫长而艰巨手术的开端。
下一步,在人工智能医师终端的精准分配与实时引导下,那些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师们,将以微米级的精度,小心翼翼地控制和剥离米洛什脚踝、小腿和手腕、手指处残留的神经束。这些神经束,宛如错综复杂的生命电缆,承载着大脑的指令。他们需要将这些剥离出来的健康神经束,精细地移植到残肢上特定的、健康的肌肉群中。
这项“神经重排”技术,旨在让这些肌肉群在收缩时,能够产生可被未来义体传感器精准读取的微弱电信号,从而实现大脑对义体的直观控制。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为义体手臂的生物层进行微血管重建,通过介入纳米机器人和生物诱导剂,在合成皮肤和内部生物组织之间建立起微循环系统,以确保合成皮肤和内部生物组织的长期健康与活性,避免排异,并为接下来的触觉反馈打下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