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厉公回到国内后,立刻将傅瑕处死。随后,他派遣使者前往原繁处,传达了以下信息:“傅瑕心怀不轨,意图谋反,这种行为严重违反了周朝的法律和道德准则。如今,他已受到应有的惩罚。那些曾经帮助我回国且忠心不二的人,我都承诺给予他们上大夫的官职,并希望能与伯父共同商议此事。此外,当我被迫流亡国外时,伯父并未向我报告国内的局势变化;而我回国之后,伯父也未亲近依附于我。对于这些,我深感遗憾。”
对于这件事情,原繁回答说:“先君桓公命令我的先人掌管宗庙的石室,国家有主而自己的心却向着外边,还有比这更大的叛逆吗?现在君主您继承先君的职位,又怎么会知道我不会像我先人一样忠诚呢?”
接着,原繁继续说道:“如果主持国家,国内的百姓谁不是他的臣下?做臣下的不可以有叛逆之心,这是上天的规定。先君桓公亲自任命了我的先人,并告诉他要忠诚于国家和君主,不能有二心。所以,我们家族一直以来都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将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最后,原繁感慨地说:“如今,先君桓公已经离世,但他的教诲和期望依然深深地印在我们心中。我们将继续坚守这份忠诚,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子仪已经做了十四年的国君,那些策划让君主回国的人,难道不是叛逆吗?庄公的儿子还有八个健在,如果他们都用封官爵作为诱惑,劝诱别人叛国并且成功,那么君主该如何自处呢?我已经听到了君主的命令。于是,他选择了上吊自杀。
对于这件事情,王嘉先是对因为谗言而陷害忠良,最后造成了令人追悔莫及的后果进而感到挽息。
与此同时,他还就君主利益与国家利益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而进行分析。
“亚圣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由此,也就可见百姓利益的重要性了。”
“一国之百姓,与国家的江山社稷一样,都是一个主权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石,其地位…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
“所以说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除了要保证领土不受侵犯以外,还应该让国内的百姓生活的幸福安康。”
“只有百姓幸福了,生活条件好了,真正实现国家繁荣昌盛之世,才会有机会。”
“而一国之君,身为国家的实际领导人之一,本质上也是要为一国的百姓而服务的。”
“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成为帝王的‘私欲’,进而采取一系列非常的手段,但是却不倾听百姓的心声,不知世间之疾苦。”
“那么…缺乏了群众之基础,这个所谓的政权,一定是长久不了的。”
“由此反反复复,周而复始,只会让国家和百姓遭受更大的麻烦。”
“而且对于忠实自己并且能死心塌地的为自己服务,并且协助自己的人,自己也一定要学会分辨。”
“如果说仅仅只是因为其他外部的一些因素,进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那其么所犯下的后果,需要你自己承担。”
“所以…要不然说这世间变化无常,每时每刻都需要我们保持警惕,用机智聪慧的大脑来明辨是非。”
紧接着,与此同时……蔡哀侯因为在莘地战败被俘的缘故,心中对息侯充满了怨恨。他在楚文王面前极力称赞息妫的美貌,引起了楚文王的兴趣。楚文王决定亲自前往息国,一探究竟。
楚文王到达息国后,假装设享礼招待息侯。然而,这只是他的计谋之一。在宴会上,楚文王趁机攻打息国,将其灭亡,并将息妫带回楚国。
回到楚国后,息妫生下了堵敖和成王。尽管她身处楚国,但她的心仍然留在息国。因此,她从不主动开口说话,总是沉默寡言。
楚文王感到困惑,询问她为何如此沉默。息妫回答说:“我作为一个妇人,却嫁给了两个丈夫,既然不能坚守自己的贞节,又有什么可说的呢?”这句话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楚文王意识到,他之所以会灭掉息国,完全是因为受到了蔡哀侯的挑拨。为了取悦息妫,他决定再次发动战争,这次的目标是蔡国。
秋七月,楚军如秋风扫落叶般攻入蔡国,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他们迅速占领了蔡国的领土,给蔡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这场战争不仅是对蔡哀侯的报复,也是楚文王向息妫展示实力的机会。
通过这场战争,楚文王希望能够赢得息妫的欢心,让她放下过去的阴影,重新开始生活。然而,对于息妫来说,失去了国家和爱人的伤痛永远无法抹去,她的命运从此改变。
君子叹息道:“《商书》曾言‘恶蔓延时,就像火在原野上燃烧,不能面对接近它,怎么能够扑灭,’这大概就是指像蔡哀侯这样的人啊!”他的语气充满了感慨和惋惜,似乎对蔡哀侯的行为感到十分无奈。接着,君子陷入了沉思之中,仿佛在思考着什么深奥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