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到早些时候,晋献公在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之时,便开始为年幼的奚齐谋划未来。他特意派遣了忠诚可靠的荀息去辅助奚齐,希望他能在自己死后,全力辅佐奚齐登上君位,稳固晋国的统治。献公病重之时,将荀息召至榻前,目光中满是忧虑与期许,恳切地说道:“我将这个弱小的孤儿奚齐托付给大夫你,你打算如何完成这艰巨的使命呢?”荀息听后,立刻庄重地叩拜在地,言辞坚定地回答道:“臣下必定竭尽全力,倾尽所能地辅助奚齐公子,以忠诚之心,侍奉新君。若事情能够顺利成功,那自然是托君王在天之灵的庇佑;倘若不幸失败,臣下唯有以死明志,绝不苟且偷生。”献公听后,微微点头,又接着问道:“那你所说的忠贞,究竟是何意呢?”荀息沉思片刻,缓缓答道:“凡是对国家有利的事情,只要臣下知晓,便会毫不犹豫地去做,这便是忠;恭敬地送走先君,尽心尽力地侍奉新君,让逝者安心,生者无忧,使两者都不会对臣下产生猜疑,这便是贞。”
然而,局势的发展却远远超出了荀息的预料。等到里克准备动手杀死奚齐之时,他念及与荀息往日的情谊,便先行找到荀息,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如今,三公子的党羽心中的怨恨已经积压到了极点,即将爆发。秦国和晋国内部的许多人都愿意襄助我们,你准备如何应对呢?”荀息听后,神色平静,毫不犹豫地说道:“我唯有以死明志,践行我对先君的承诺。”里克听后,心中不忍,劝说道:“你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不过是白白送命罢了。”荀息却一脸严肃,义正言辞地回应道:“我早已答应了先君,这个承诺是绝不能改变的。难道我能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就背弃对先君的诺言吗?虽然我的死或许无法改变大局,但我又怎能逃避自己的责任呢?再说,人们都追求做善事,又有谁不像我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呢?我既然决心不改变自己的诺言,又怎么能去劝说别人放弃他们的信念呢?”
与此同时,像往常一般在暗中默默围观着的王嘉,也是在经历了上述诸多事情之后,逐渐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评价、启示,以至于感悟。
王嘉望着这风云变幻的历史舞台,心中百感交集,忍不住喃喃自语:“这春秋乱世,各方势力角逐,局势波谲云诡,实在是让人感慨万千。”
“齐桓公虽称霸诸侯,却一味征伐,未能真正以德行服人。他的霸业看似辉煌,实则根基不稳。葵丘之会,虽有盟誓,但各诸侯心怀鬼胎,这样的和平又能维持多久?这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依靠武力,而是要以仁德为基,以德治国,方能赢得人心,长治久安。”
“晋献公的离世,成为晋国局势动荡的导火索。里克与?郑为迎重耳,不惜发动内乱,全然不顾国家的稳定与百姓的安宁。他们只想着一己之私,却未曾考虑到这将给晋国带来怎样的灾难。可见,在追求个人目标时,切不可罔顾大局,损公肥私,否则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而荀息,他对晋献公的忠诚令人动容。明知前路艰难,却依然坚守承诺,不惜以死明志。他的忠贞,在这乱世之中显得尤为可贵。在当今社会,诚信与忠诚愈发稀缺,荀息的行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承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从晋国的这场内乱中,还能看出权力斗争的残酷与无情。为了争夺君位,各方势力不择手段,亲情、友情皆可抛却。这警示着我们,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荣耀与地位,也能让人迷失自我。在面对权力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被权力蒙蔽双眼,做出悔恨终身的事情。”王嘉长叹一声,心中暗自决定,要将这些历史的教训铭记于心,时刻警醒自己,也希望能将这些感悟传递给更多的人
时光易逝,转眼便来到了冬天…
鲁僖公九年冬十月,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刮过晋国的大地,仿佛也在为这即将到来的变故而呜咽。里克怀揣着坚定的决心,踏入了奚齐守丧的草庐。此时的奚齐,还沉浸在失去父亲的悲痛之中,全然不知危险正悄然降临。里克面色冷峻,毫不犹豫地拔剑相向,在这肃穆的草庐里,结束了奚齐年轻的生命。《春秋》在记载这一事件时,特意写道:“杀死他国君的儿子。”究其原因,是因为晋献公的棺椁此时还未入土安葬,在这样特殊的时期发生这样的弑君之事,更凸显出事件的恶劣与悖逆。
荀息听闻奚齐被杀的噩耗,悲痛欲绝,心如死灰,当即就准备自杀以谢先君。就在他拔刀欲刎之际,身旁有人急忙劝阻道:“大夫且慢,如今奚齐公子已去,但公子卓尚在,不如立卓子为君,您继续辅佐,也算是完成对先君的承诺。”荀息听后,犹豫片刻,觉得此言有理,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收拾残局,立公子卓为君。随后,他又尽心尽力地操办献公的葬礼,将献公风光大葬,入土为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