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两百多年前,前朝崩溃,国内藩镇打成一片,北方有个叫做北汉的小国,常年依附北方蛮族,跟中原政权对着干,结果国破之时遗老遗少约有二十几万人,怕被新朝屠灭,在游牧民族的半帮助半胁迫下,一股脑儿的去了西域。
这二十几万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西域再往西的地方逐渐站稳脚跟,并打败了周围一些小国变得强大起来,又经过一百年,后人建立了一个叫做大宋国的国家,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作战也非常厉害,甚至周围的游牧民族也忌惮他们。
大宋国同样擅长农耕,长期被北方游牧民族胁迫和奴役,这些痛楚烙印在他们的血液里,因而后续好几代人都在努力研究如何抗击游牧骑兵,也取得了显着成果,传说他们世传有本《克虏兵法》的兵书,就是专门讲如何针对游牧骑兵的,再比如他们设计出跟床一样大的弩机,射出手臂粗的弩箭可以达到一千步的射程,大大的吓阻了肆无忌惮的游牧骑兵。
大舜如今面对北方游牧民族黑厥的骑兵,处处被动,虽然在北方设立了三大军镇,但仍然只能固守城池,边境随时被黑厥骑兵骚扰却无计可施。每年大舜还要给黑厥王庭送去财宝美女,才能让黑厥人高抬贵手,减少一些大规模的侵袭。
朝廷觉得,大舜和大宋,本是同气连枝、同文同种的兄弟民族,尤其是同样面对北方游牧骑兵这个宿敌,双方应当互派使团建立联系,互通有无,共同抗击游牧骑兵。
大概六七年前,大舜的重臣从一些商旅那边得知了大宋国的讯息,就说服朝廷派出了使团,不过几年过去,先后派出的三个使团没有一个能回来。
出使大宋国的任务此行如此险恶的原因,第一是路过游牧黑厥人的地盘,双方是宿敌,第二是要穿过情况不明的西域诸国国境,第三是过了西域后也不清楚大宋国的具体方位。
西域往来大舜的商人都是西域东部小国的,往西他们去的也少,据说通往更西面的路是被颇为野蛮的民族占据了,就连西域的商人也过不去。
听完讲述,赵灼明白了这个队伍的大致使命,穿越茫茫草原和异域国土,出使大宋国,也知道去此行必定艰难险阻,很大可能埋尸荒野。
董公公突然起身,对着大伙儿说道:“原委讲完了,想必各位也知道了咱家刚才的意思,前面有三个使团都失利了,咱家是第四支,京城朝廷那边人多眼杂,这一次建交的任务交给靖北王府,咱家亲自带队,你们,都要配合咱家完成此次出使。”
说着朝着靖北王府的方向拱了拱手:“不能辜负王上的嘱托。”
孙长史站在旁边,见董公公说完,咳嗽一声,铿锵有力的说道:“各位,本人,靖北王府长史孙轩,在这里,郑重先跟各位英雄道声感谢。”他弯腰拱手对着大家拜了拜,大家也马上还礼。他接着道:“此番出行,可以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你们舍身冒险,是为了大舜百姓安居乐业,云都长治久安,朝廷国祚绵长,我在这里代表圣上、王上、百姓,感谢你们。你们过去无论犯是了什么事儿,还是欠了多少钱,如能凯旋而归,一律清空,不光重新开始,靖北王还要大大的嘉奖。希望各位,舍生忘死,一往无前,志在必得,返程之后,荣华富贵,高官厚禄,应有尽有!”
少年陶丸听了,原来有些紧张的脸似乎红润起来,他眼睛放光道:“孙长史,我也能高官厚禄吗?我以前......”
孙长史摆摆手道:“不计前嫌,靖北王只论功行赏!”他看了一眼黄标和董公公,接着道:“宣,靖北王手谕。”然后从袖中掏出一个卷轴。
众人恭敬肃立后听宣,孙轩打开卷轴念道:“诸位好汉,此去大宋国,以董昌为使节,黄标为领队,全途宜偃旗息鼓,以商队为掩护,暗度陈仓,寻抵宋国,归城之日,本王在王府为诸位接风犒赏。靖北王,手谕。”
孙长史念完,董公公喊道:“老奴董昌,谨接靖北王手谕。”
孙长史从袖中又掏出一块“大舜使节”的令牌,连同手谕一并交给了董公公。
其后孙长史走到黄标的身旁,拍了拍他的肩膀:“黄将军,千军万马中怀远军推荐了你,一路珍重,护送董使安全,我也等你们回来。”说着,手上加力拍了拍,然后离开了。
除了董公公,黄标等人都躬身施礼,一直到孙长史看不见人影。
三天后,从云都城低调出门,一行十六人加入了等待在路边的商队,杜库和他的伙伴们是联合在一起的大商队,整个队伍有三百多人,三百多匹骆驼,一百多匹马。骆驼主要驼货,马用来驮人,商队带着各种内地的货物,茶叶、铁器、丝绸、陶瓷、铜钱、工艺品等等。
云都城里来的十六个人里,工部有三个人,董公公带着照顾他的仆从和四个高大的王府侍卫,黄标带着自己选的四个精兵,陶丸和赵灼跟在最后。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