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伟离开窗前,拿起手机拨通了刘大志的电话。
时钟已经指向晚上十一点,但他知道以刘大志的作息,这个时间点对方肯定还没睡。
“大志,明天早上九点,我需要你带着核心架构文档来我办公室,我们要开始准备开源代码包了。”
张大伟直截了当地说。
“这么快?”刘大志声音中带着惊讶,“我以为至少还要再讨论几天。”
“陈总给了我们一周时间见效,我们没有讨论的余地了。”
第二天早晨,张大伟的办公室里摆满了打印出来的系统架构图和代码结构文档。
刘大志站在白板前,用马克笔划出了系统的主要模块。
“按照我们之前的规划,这些模块可以开源。”
刘大志指着白板上被绿色圈起来的几个模块说,“但我们需要把这些核心算法部分彻底剥离出来。”
张大伟拿起一支红笔,在几个关键节点上打了叉:“这些接口也需要重新设计,不能让外部直接看到我们的实现逻辑。”
他们花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终于确定了开源范围。
刘大志将最终版本的划分图拍照发给了团队群。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这些代码进行全面审查和优化。”
张大伟对刘大志说,“必须让开源的代码质量无可挑剔,经得起任何挑战。”
下午两点,技术部的大会议室里聚集了二十多名工程师。
张大伟站在前面,简单介绍了开源计划的背景和目标。
“从现在开始,我们有六天时间准备开源代码包。”
张大伟挺直脊背,语调平缓,“我需要每个人都理解这次行动的重要性,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系到公司的声誉和未来发展。”
坐在前排的一名测试团队主管——赵明德举手提问:“我们需要为开源部分准备多少测试用例?”
“全覆盖。”张大伟点头示意,语速微快,“我要每一行开源代码都有对应的测试用例,证明我们的性能和安全性指标不是吹出来的。”
刘大志拿出了一份详细的任务分配表:“我已经按照每个人的专长分配了工作。
李军负责网络通信模块的代码优化,王晓华负责数据处理部分,徐志强负责前端接口...”
会议结束后,整个技术部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开发区域的灯光彻夜不灭,咖啡机几乎没有停止工作的时候。
张大伟和刘大志在代码审查室里,一行一行地检查即将开源的代码。
“这段缓存处理的逻辑太复杂了,需要重构。”
张大伟指着屏幕上的一段代码说。
刘大志点头:“确实,如果直接开源,别人看到这种写法会对我们的技术能力产生质疑。
我让徐志强今晚把它重写一遍。”
与此同时,技术文档编写小组的四名工程师在另一间会议室里加班加点。
他们需要为开源代码编写详尽的技术文档和使用示例,确保外部开发者能够快速理解系统架构。
“API文档还缺少错误处理的部分。”文档组的组长陈远山说,“我们需要把每个接口可能返回的错误码都列出来,并给出处理建议。”
张大伟走进文档组的会议室,查看进度:“示例代码写得怎么样了?”
“已经完成了基础功能的示例。”陈远山回答,“但高级功能的示例还在编写中,预计明天中午能完成。”
“加快速度,尽量明天早上就完成。”张大伟说,“质量和速度都要保证。”
第三天下午,张大伟刚刚审查完一组代码,办公室门被敲响。
走进来的是公司的三位资深工程师:技术架构师吴德华、安全专家林伟明和性能优化专家陈思远。
“张总,我们想和你谈谈。”吴德华作为三人的代表开口了,“很多团队成员对这次开源决策有些担忧。”
张大伟示意三人坐下:“说说看。”
“我们花了三年时间构建这个系统,现在就这样开源出去,会不会太冒险了?”
吴德华直接表达了顾虑,“即使我们保留了核心算法,但框架结构本身也凝聚了我们大量的智慧和经验。”
林伟明补充道:“而且从安全角度看,开源后,攻击者会更容易找到系统的潜在弱点。”
张大伟平静地听完他们的发言,然后回答:“你们的担忧我完全理解。
但请想一想,当竞争对手公开质疑我们技术能力的时候,我们是继续闭门造车,还是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
“但是否有其他方式可以证明,而不必开源?”
陈思远问。
“技术的世界里,代码就是最好的证明。”张大伟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我决定明天召开一次全体技术人员参加的内部分享会,详细解释我们的开源战略,希望你们也能参加。”
第四天上午,公司最大的多功能厅坐满了技术部门的员工。
张大伟用了两个小时,详细讲解了开源决策背后的思考和长远规划。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