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接着说道:“你仔细想想看,项梁刚开始起兵的时候,是以为项燕复仇的名号来召集兵力的。这件事情对于江东地区的百姓来说,意义非凡。项燕在江东地区可是一位深受百姓爱戴的人物,他的死让很多人都感到悲愤。所以项梁打着这样一个旗号,很容易就得到了江东子弟的响应。现在呢,他们叔侄二人率领着八千江东子弟北渡而来,一路上不断地吸纳各地的义军,队伍迅速地扩大到了七八万人之多。你想想,这样一个人口的增加速度,足以说明项梁的军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表明了项梁有着很远大的志向。所以啊,现在正是项梁急需继续扩张势力的时候。”
张良顿了顿,又接着分析道:“在这种时候,他肯定会不遗余力地做足样子,向天下人展示自己是一个非常开明、非常愿意接纳各方人才和义军的领袖。因为他知道,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投奔到他的麾下,他的势力才会越来越壮大。这对于他来说,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且,你要是向他详细地说明你的情况,告诉他你只是借兵去摆摆架势,装装样子演一场戏而已,并且绝对保证不会让他的兵真正参与到战斗当中去。你要知道,这对于项梁来说,是有着很大好处的。他可以借此机会,向天下所有的义军展示自己是一个不惜代价接纳各方豪杰的人,这对于他的声誉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而对于你来说呢,也能够借助他提供的兵力来达到瓦解雍齿阵营,重新招回那些被雍齿策反的旧部的目的。你看,这样的做法,既对项梁有好处,又能解决你自己的难题,这难道不是双方都想要的结果吗?所以啊,项梁这么做是何乐而不为的事情呢?”
刘邦听了张良的这一番分析,觉得十分有道理,觉得自己仿佛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就在眼前。于是,刘邦决定按照张良的建议去做。他立刻率领着自己剩余的残部,朝着项梁所在的楚军营地奔去。
当刘邦一行人来到楚军主帅项梁的大帐外时,刘邦就像是一个久别重逢的老友一样,一点也没有拘束的神情,反而指名道姓地大声呼喊着要见项梁。他的声音在大帐外回荡着,显得格外的大声和急切,就好像他是项梁许久未见的最亲密的朋友一样。
他与项梁原本就是素昧平生的两个人,之前没有任何的交集,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可言。此时的刘邦,正处于一种极为落魄的境地。他自己的势力被雍齿搞得七零八落,兵力严重不足,在这乱世之中,如果没有强大的助力,他很难继续维持下去。所以,他只能来到项梁这里,试图抱紧这条大腿。
可是,刘邦这个人啊,即使是在这种求人的情况下,他那一贯爱出风头的性格还是难以掩饰。他就像往常一样,做出了一番极为嚣张的举动。他一到项梁的营地,就开始旁若无人地大声喧哗起来。他的这种行为,让项梁的部下们看了都觉得十分不顺眼。
项梁的部下们都是跟随项梁出生入死之人,他们有着很强的大局观和对主公的忠诚。在他们看来,刘邦这种贸然前来,而且行为如此张狂的人,实在是不懂得基本的礼貌和规矩。于是,他们纷纷从营帐中走出来,想要阻止刘邦继续这样喧闹下去。
然而,刘邦可不是这么容易就会被打断的人。他心里可能想着,如果不能引起项梁的重视,就无法借到兵,自己的目的就无法达成。所以,他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大呼小叫起来。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就像是要把整个营地都震翻一样。他一边呼喊,还一边用他那独特的语调诉说着自己的来意,那声音中充满了急切和渴望。
他这么一闹,很快就搞得整个营地都不得安宁。正在营帐中处理事务的项梁,老远就听到了一阵喧闹声。他心中十分好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便赶忙从营帐中走出来查看究竟。
当刘邦看到项梁出来的时候,他先是按照基本的礼仪见过礼。但是,他并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紧接着就向项梁直接提出了要借五千兵的要求。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希望项梁能够毫不犹豫地答应他的请求。
项梁听到刘邦的这个要求之后,顿时大吃了一惊。他在心里想啊,这到底是从哪里冒出来的一个浑球啊?自己和眼前这个人既不认识,也没有什么熟悉的地方,两个人可以说是毫无瓜葛。可是,这个家伙一见面就提出要借五千兵马,这不是开玩笑吗?借兵这件事,在项梁看来,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并且要有足够的理由才行。怎么能像刘邦这样,一上来就随随便便地提出这样的要求呢?这简直就像是在玩闹一样,实在是太儿戏了嘛!
于是,项梁的脸上露出了一丝不屑的神情,他只是斜着眼睛看着刘邦,就像在看一个不懂事的孩子一样。然后,他用一种略带审视的口吻对刘邦说:“你想要借兵?这可不是小事。你得给我一个合理的理由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