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听完项羽的话,那原本紧皱的眉头也不禁舒展了一些。他心想,看来事情的发展正如自己所料,刘邦确实是被困在了汉中,已不足为虑。对于项羽话中潜在的责怪之意,范增也不在意了。毕竟现在大局似乎在朝着他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于是,范增便转而与项羽商议起引军东还彭城的事了。两人的目光中都带着一丝如释重负的感觉,仿佛即将摆脱某种沉重的负担。
其实,项羽定都彭城这一决策,从长远来看,着实是一大失误啊!这一点,就像一颗被深埋的种子,虽在当时未被足够重视,却在日后逐渐显现出其影响,后来也被刘邦敏锐地予以了借鉴。不过呢,这都是后话了!
咱们先来说说这彭城啊,它坐落在一片广袤的平原之上。这平原一望无际,视野极为开阔,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脚下。而彭城呢,就像是这片平原上一颗璀璨却又有些脆弱的明珠。因其地处平原,交通极为便利,四通八达的道路就像无数条血管,将彭城与各地紧密相连。这看似是优势,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因为它确实是一个四战之地啊!
想象一下,在这样的地理位置上,若是有敌军从四面八方袭来,那彭城就如同一只毫无遮拦的猎物,暴露在危险之中,几乎没有可以依靠的天然屏障来进行防御。这样的大环境,并不大适合作为一国的都城,可项羽却没有看清这一点。
再看看秦朝吧,秦能一举统一六国,这其中定都咸阳可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啊!咸阳啊,那可是一处易守难攻的绝佳之地。它的前方,有雄伟壮观的潼关作为屏障,那潼关就如同一位忠勇的卫士,矗立在那里,威风凛凛,纵使是苏秦这位足智多谋之人,能合纵六国之军共同抗秦,面对潼关的险峻地势,也只能望而却步,根本无法攻入秦地的核心区域。
而咸阳的后面呢,是绵延八百里的秦川平原。这秦川平原啊,那真是一片肥沃的土地,仿佛是大地母亲馈赠的宝藏。经过郑国精心修建的郑伯渠之后,这片土地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了当时当之无愧的天下粮仓。有了坚固的防御和充足的粮草供应,秦朝自然能在历史的长河中崛起并称霸一方。
然而,项羽却对这样至关重要的道理浑然不解,他身边的谋士范增,号称足智多谋,可在这点上,同样是一窍不通啊!他们二人冥思苦想之后,反而认为,要镇慑住天下那些心怀不轨的诸侯,彭城这样的地方,才是绝佳之选,才便于他们楚军如猛虎出笼一般四出征伐。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他们看来,彭城的交通便利,能让楚军快速机动,迅速出击,去讨伐那些敢于反抗的诸侯。可他们却忽略了这种布局在防守上的巨大漏洞啊!
从这点来看,范增比起张良来,那可真是差得远了,远远不止一星半点的差距啊!
张良啊,就像是深邃夜空中那颗最为明亮的星辰,智慧超群。他早就洞悉到了刘邦一旦起事,必先夺取三秦之地的重要性。因为那三秦之地啊,地势险要,物产丰富,若能收入囊中,就如同给刘邦的军队打造了一个坚不可摧的堡垒。如此一来,刘邦的军队便成了真正的进可攻,退可守之势了!进的时候,凭借着三秦之地的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如汹涌的潮水一般,向其他诸侯发起猛烈的进攻;退的时候,又可以依托三秦的天然屏障和坚实兵力,抵御外敌的侵扰。这布局,高明之极啊!
刘邦进入汉中之后,深知局势之严峻,形势之复杂。他明白,要想在这乱世之中成就一番霸业,必须首先要稳定后方,积蓄力量。于是,刘邦展现出非凡的领导才能和坚定的决心,开始励精图治,积极休整。
他大力推行安抚民心的政策,关心百姓疾苦,轻徭薄赋,让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同时,他精心整顿军队,选拔贤能,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士兵的战斗素养。在他的治理下,汉中的军政局势逐渐稳定下来,为日后的出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年八月,在一个风云变幻的关键时刻,刘邦做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决策——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这位军事天才,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终于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出它应有的光芒。刘邦的这一任命,无疑是他迈向成功的关键一步。
韩信也确实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谋略和敏锐的战略眼光,为刘邦制定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奇妙计策。
所谓“明修栈道”,看似是一种正面的进攻姿态,刘邦下令调动大量人马和物资,公开地、大张旗鼓地修复被烧毁的栈道。士兵们在崇山峻岭之间辛勤劳作,砍伐木材,铺设木板,那叮叮当当的劳作声在山谷中回荡,仿佛是对敌人的一种有力威慑。而在栈道修复的过程中,也不断有消息传入敌军耳中,让雍王章邯等人误以为刘邦的主力部队会沿着栈道稳步推进,于是他们纷纷集中兵力,严阵以待,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正面防御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