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张良微微颔首,目光中透着一丝深邃与睿智,又补充道:“我们的阳谋,可万万不能让范增来讲给项羽听了!你需明白,范增在项羽心中那可是有着极高的地位,他的智谋与威望,使得项羽对他极为倚重。若是让范增去阐述我们的这番计划,那项羽必然会认为这是在为他着想,在帮他分析形势,也就依然会对范增信任有加,继续倚重于他。这样一来,我们的计划可就难以顺利实施了。所以,我们得另外巧妙地树立起一个人,这个人要能够代替范增为项羽着想!只有这样,项羽在心中有了另外的依靠和谋划之人,对范增的倚重自然就会渐渐冷落下来,我们的阳谋才能更好地推行。”
刘邦听了,微微眯起双眼,沉思片刻后,觉得张良所言甚是在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思索的神色,旋即问道:“那究竟利用何人可达此效果!这人选至关重要,需得谨慎斟酌。”
耍阴谋整别人,刘邦虽不是很擅长,但也着实喜欢!这源自于他的一些江湖经验。想当年,刘邦初露头角之时,身边聚集了一帮兄弟,樊哙便是其中最为亲近之人。樊哙与他一同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打小儿便是他的好兄弟。在日常相处中,刘邦偶尔也会展现出他那古灵精怪的一面,捉弄和算计樊哙。樊哙性格豪爽,虽有时被捉弄得哭笑不得,却也从不计较。这种兄弟之间的小插曲,为刘邦带来不少乐趣。
而今张良说这回事儿,是要弄范增!这于刘邦而言,简直算是太有吸引力了。范增在楚营中可谓是项羽的智囊,一直对项羽忠心耿耿,多次为项羽出谋划策。能让范增陷入困境,刘邦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兴奋之情。
张良见刘邦眼中闪过一丝期待,便淡笑着接着说道:“还是你那亲家项伯!”
“第一,你要知道,项伯在项羽阵营中的地位可是极为特殊的。他是项羽目前唯一的宗亲长辈了,在这风云变幻、尔虞我诈的乱世之中,血缘亲情往往是最为牢固的纽带,而项伯与项羽的这份宗亲关系就显得尤为珍贵。而且,他还算得上是与项羽从小一起长大的,那是一段相扶相帮的漫长岁月啊。项羽打小,项伯就在他身旁,陪伴着他度过了许多艰难时刻,见证了彼此的成长。项羽再怎么依从项梁的教诲,认范增为亚父,可这终究敌不过项伯在他心中的地位的。项羽心中,项伯那是一种亲情层面的存在,那份亲情所带来的信任和依赖,是范增即便有万般智谋、千般功劳,也难以完全取代的。”
“倘若有一天,项伯与范增二者的观念出现了相左的情况,而这时的项羽呢,听来两人的意见,觉得都有道理,都觉得他们是为自己好。在这种纠结和权衡之中,项羽必然会取项伯的主意!这便是所谓的离不间亲啊。毕竟,项伯与项羽是一家人,流淌着相同血脉,有着割舍不断的亲情羁绊,而范增终究算是项羽阵营中的一个外人。这份血缘和亲情的天然优势,会让项羽在内心深处更倾向于项伯的建议。”
这话自然是把刘邦说得甚是首肯!刘邦听罢,不住地点头,眼中透露出一丝认同。但他何其聪明的一个人啊!他凭借着多年闯荡江湖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迅速在心中琢磨着应对之策。
没等张良说完,刘邦立即当场表示道:“子房!你可知道,在我心中,你那可是比亲兄弟还亲的人啊!我原来就说过,‘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子房!’这话那可是我发自肺腑的真心的!我永远都不会怀疑你这番苦心的谋划和良苦用心的。何况啊,我是项羽那种人么?你瞧瞧我那两位兄长,只知每日在那黄土地上刨地弄食,胸无大志,只着眼于那点微薄的土地和几亩薄田,哪里有长远的见识和胸怀?若非有你们这些兄弟,我岂能有今天的这般局面!我刘邦能有今日,全仰仗着你们这些一心辅佐我的人啊!”
刘邦说了半天,听起来把张良吹捧得仿佛与萧何、樊哙、曹参一类人与他可比亲人还亲了,可实际上,他这心里啊!无非不过是因为在他们老刘家,别人根本没有出息的可能。但在他看来,也就他配拥有这出息,其他人不过是各自尽力,在他成就大业的道路上帮衬一二罢了。
张良自然对刘邦心中那点小心思心知肚明。他微微眯起双眸,只淡淡一笑后,便又从容不迫地继续说道:“我们不妨暗中差遣得力之人去拜会项伯。此人需得行事周全,能够巧妙地为我们将事情传达清楚。在拜会之时,可请项伯帮忙转赠范增一份看似不凡的‘见面礼’。这礼物呀,不能太过张扬,但须得体现我们的诚意,让项伯知晓我们对此事的重视。与此同时,我们要让人在与项伯交谈时,潜在地透露出我们的期望,希望范增能在暗中帮我们巧妙谋划,设法套死项羽在荥阳这一关键之地!另外,我们还得许以范增极为诱人的回报,若项羽最终失了楚地,那就给他范增一半的楚地封赏,让他与彭越一起平分楚国!这般一来,项伯难保不会怀疑范增为了这份丰厚的封赏而有所行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