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刘邦却并未动怒,反而饶有兴致地继续追问:“哦?那照韩将军所言,你自己又能统领多少兵马呢?”只见韩信微微扬起下巴,脸上露出一抹自信满满的笑容,高声应道:“陛下,于微臣而言,那自然是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呐!”
此言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本紧张的气氛瞬间被打破,众人哄堂大笑起来。有的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则捂着肚子直不起腰来。就连刘邦本人,也是忍俊不禁,连连摇头笑道:“好一个‘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哈哈哈哈哈……”从此之后,这个有趣的故事便在军中乃至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刘邦见到眼前这一幕情景,他的嘴角微微向上扬起,流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但其中却又夹杂着几分戏谑与调侃。只见他目光锐利地盯着韩信,缓缓开口反问道:“嘿!韩将军啊,你如此厉害非凡、神通广大,怎么到头来你还只是我手下的一个臣子呢?”
韩信听到这话后,心中猛地一紧,瞬间意识到此时此刻绝对不能再像以往那般恃才傲物了。于是乎,他以超乎常人的反应速度迅速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言辞。只见他连忙拱手作揖,语气谦卑而恭敬地回答道:“陛下圣明!微臣之所以能有今日之成就,全赖陛下您善于统领将领啊!陛下您独具慧眼,能够洞悉每一位将领的才能和特点,并将他们安排到最合适的位置上,使其各展所长、为国家效力。正因如此,微臣等方能心甘情愿地追随陛下左右,为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邦听完这番话后,那张原本就因得意而略显放松的面庞上再度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爽朗的笑声如同洪钟一般响亮,在整个洛阳南宫之中不断回响,经久不息。周围的大臣们也纷纷跟着陪笑起来,一时间宫殿内充满了欢声笑语,气氛好不热闹。
国基初奠,那是在一片硝烟与纷争之后,刘邦的汉军历经无数艰难险阻,终于扫平群雄,平定了乱世。然而,此刻的汉朝虽已初露端倪,但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天下虽已初现定局,可未来的发展之路依然充满了未知与挑战,而定都何处,便成了当下这个至关重要的首要问题。
这看似简单的一个选址问题,实则关乎着整个新兴西汉王朝的兴衰荣辱与巩固发展。一个合适的都城,将犹如王朝的心脏,为国家的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凝聚起各方人才,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引领着整个王朝朝着繁荣昌盛的方向稳步前行。反之,若选址不当,不仅会使朝廷的统治面临诸多困境,甚至可能威胁到王朝的长治久安。
起初,刘邦本是打算长期定都洛阳的。洛阳,那是一片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深厚文化根基的土地。它曾见证了诸多王朝的兴衰更替,承载着无数英雄豪杰的梦想与荣耀。在这里,曾经的繁华与荣耀仿佛还在眼前浮现,其地势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繁华的商业和丰富的物产让人垂涎。刘邦自己也曾在这里留下了诸多辉煌的战绩与难忘的经历。群臣们大多也持此见。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在洛阳生活多年,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与熟悉。他们认为洛阳已具备了作为都城的所有条件,能够承载起汉朝的辉煌未来。
一天,一介戍卒齐人娄敬,结束了他远在西域的戍边生涯,风尘仆仆地从西域返回洛阳。怀揣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未来的思考,他毅然求见刘邦,决心为国家的未来献上一份自己独特的见解。当娄敬来到刘邦面前时,虽是一介戍卒,却有着不凡的气度。他目光坚定,言辞恳切地向刘邦详尽地陈说起了关中的地势险要。他一边说着,一边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着关中那连绵起伏的山脉,仿佛那巍峨的群峰正向人们展示着它的雄伟与威严;他提及关中那坚固的城池,就像一个个忠诚的卫士,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他还强调了关中丰富的物资储备,那是王朝发展的坚实后盾。最后,他恳切地劝刘邦定都关中,言辞之间,无不透露出对国家和未来的深深担忧与关切。
刘邦顿时陷入了沉思。关中的地势险要,物资丰富,这一切确实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然而,洛阳也有其诸多无可替代的优势,这让刘邦一时之间难以做出决断。他的眉头紧锁,心中权衡着各方因素的利弊。
而这时,那些主张建都洛阳的大臣们却纷纷陈说建都洛阳的好处。
这些人多是六国旧人,他们对于洛阳这片土地,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他们的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数代,这里有着他们熟悉的一切:古老的庙宇、繁华的街市、亲切的乡邻。他们不乐远迁,害怕离开这片熟悉的土地后,会失去那曾经的生活与情感依托。
他们都围在刘邦身边,用充满激情的语气劝说道:“东都洛阳,绵延几百年。东有成皋,那东都的东大门,犹如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洛阳的安宁。西有崤函、渑池,两处险要之地,犹如两位忠诚的卫士,威风凛凛地镇守着洛阳的西部。洛阳背靠黄河,那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巨龙,为洛阳构筑起一道天然的防线,任何敌人都难以轻易逾越。前临伊、雒二水,宛如两条灵动的玉带,环绕着洛阳城,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柔情。地理形势坚固易守,定都于此,正合我大汉之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