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听后,深深地点了点头说道:“的确如此啊!那时候,我们家我父母和兄长们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家。家里养的家禽家畜也精心照料,可即便如此,家里还是穷得叮当响,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我看着家里这么辛苦却依然穷苦,心里也觉得种地没个奔头,还不如出去闯一闯或许能有别的路子。所以啊,我也就懒得去种地,老是在外面闲逛。为此,我爹没少训斥我,还经常说我不如两个哥哥勤快,说我没出息,说我没有好好继承祖传的土地,把家里的日子过好。”
其实啊,这事儿倒不是刘邦故意在这儿不嫌露丑,而是他自己在群臣面前,确实问过刘太公,说‘你老人家以前老瞧不起我,觉得我不务正业,不好好种地。现在我与两个哥哥比,谁更有出息啊?’所以这件事啊,就算在场的大臣们一开始不知道,现在也算是大家都心里有数的事儿了。
张良听完,轻轻地捋了捋几根稀疏的胡须,顺势点拨道:“所以啊呀,要当个好皇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老百姓要轻徭薄税!让那些辛辛苦苦耕种的人,能从自己的劳作中收获足够的粮食,能够养活一家老小,让他们有盼头,有生活的希望。其次呢,就是要尽量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要避免让那些有权有势或者有手段的人把利益都占了,逼得另外的人对生活都没个盼头,陷入困境。这样才能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啊!”
刘邦听后,不住地点头称道:“对头!轻徭薄税可大大减轻老百姓的沉重的负担!让他们能有更多的粮食和资源去改善生活。但要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这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的确是个麻烦事!不过,对于那些太不仗义、为非作歹、欺压百姓的人,该好好敲打就真得好好敲打下,杀鸡儆猴,起到威慑的作用,让其他人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可别想着效仿那些坏人的样子,为所欲为!”
张良见刘邦终于逐渐上道了,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神情,微微点了点头,又接着说道:“周文王与姜太公也曾深层次地论及如何来做一个好的统治者呢!他们之间的这段对谈,蕴含着深刻的治理智慧,对如今的王朝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呀!”
刘邦听后,来了兴致,连忙说道:“那你也且说来让我听听!我现在对这当皇帝的门道还真有些摸不清,听听姜太公这位智者的说法,说不定能让我开窍呢!”
张良见刘邦这般态度,心中满意,便缓缓说道:“好的。周文王曾经问姜太公:‘如今这天下啊,真是纷纷扰扰,局势变幻无常。时而昌盛繁华,百姓安居乐业;时而衰败破败,社会动荡不安。时而政治清明,人人守礼守法;时而又陷入混乱,纲常不振。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啊?是君主贤与不贤导致的不一样,还是天时自然变化所形成的呢?’”
“姜太公微微作揖,神色庄重地回答道:‘主公,这其中的道理实乃清晰可知。君主若不贤,那便是国家走向危亡的开端,百姓也会陷入纷扰动荡;若君主贤明,国家必将安定和谐,百姓也能过上太平日子。这祸福的根源,在于君主的贤明与否,而不在于所谓的天时啊!’”
“周文王微微颔首,目光中透露出对古代贤君的向往与好奇,又问道:‘那你能否给我讲讲古代那些贤君的故事呀?我有心了解,也盼能从中汲取治国之道。’”
姜太公缓缓说道:“那便从上古时候所说的贤君帝尧说起吧。想当初帝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轻视物质的奢华,不用金银珠玉去装饰自己,也不热衷于穿着用锦绣和华丽丝织物制成的衣物;他对稀奇珍异的物品毫无兴趣,不会去观赏把玩,更不会刻意收藏那些珍贵的玩物宝器;他也不追求声色的享乐,不会去听那些纵欲放荡的音乐;就连居住的宫室,他也不让工匠去粉刷墙壁,不去刮削屋脊和椽柱,庭院里所有的茅草屋顶若未被风雨损坏,也尽量不去修剪,一切以质朴自然为本。”
“在个人生活方面,帝尧以鹿皮裘来抵御寒风,用葛布衣来蔽体;饮食也十分简单,吃的是糙米饭,喝的是豆叶羹。他深知百姓的辛苦,不会因为服劳役这种事务而妨害人民耕作与纺织的宝贵时间。他努力约束自己的心志,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在任用人才上,对于那些官吏,如果能够忠正奉法,他便会大力提高其职位;对于廉洁爱人的官吏,他会毫不吝啬地增加他们的俸禄。”
“对待百姓,他也极为仁慈宽厚。只要人民中有孝敬老人、抚爱小辈的,他便会爱护尊重这些百姓,将他们视为道德的典范;对于那些尽力务农、从事蚕桑等辛勤劳作的百姓,他会给予慰问和勉励,让他们感受到朝廷的支持与关怀。他还善于鉴别有美德的人,对于那些品德高尚的人,会表彰他们的门庭,让更多的人知道这种美德的珍贵,以此弘扬社会正气。他用心公平,端正节操,用严明的法制来禁止邪恶诈伪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