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深知,前行的路上,还有诸多难题和挑战等待着他,但他决心在这些智慧的指引下,带领大汉走向繁荣昌盛。
在那风云初定的汉初,刘邦心里正细细盘算着诸多关乎江山社稷的长远之事。当然,这些盘算他也并未显露出来。他深知,作为开国皇帝,诸多难题犹如巨石般横亘在他面前,其中让他尤为头疼的,便是该如何才能恰当地安排功臣们的工作!
要知道,知人善任,乃是一朝之政能够顺畅运行的关键。倘若在这上头弄出了差错,那后续怕是不完的漏子,届时,即便身为皇帝,想要妥善处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刘邦自认为,在这打天下的过程中,他与手下群臣一同风风雨雨,历经诸多艰难险阻,对他们的脾性、才能等方面都比较了解。毕竟,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里,他们的优点、缺点,刘邦大多都看在眼里。然而,即便他如此自信,心里却还是怕出差错。毕竟,现在局势已变,他们不再是在沙场上生死与共的兄弟,而是各自身负重任、身处要职的朝中大臣。一个安排不当,可能就会引发朝堂的纷争,甚至影响到整个王朝的稳定。
于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午后,刘邦约张良在御花园中散步。他一边踱步,一边试探性地问张良:“子房啊,你觉得该如何来识人?如今朝廷治理,需处理方方面面的工作,这各个部门、各项事务到底该用什么样的人去做才合适呢?”
说老实话,以他这般泛泛的提问,若换了旁人,恐怕还真不知从何作答。毕竟这识人用人之事,千般复杂,万般微妙,没有一个系统的法子可循。
张良却依旧淡定从容,他微微躬身,回答道:“《太公兵法》中对此亦有阐述!”
随后,张良不紧不慢地讲述起来:“周文王曾问姜太公:‘统治国家、主宰人民的君主,失掉国家和人民的原因是什么?’姜太公回答说:‘是托付人不慎重。君主乃是拥有六守、三宝之人。’周文王疑惑询问:‘六守是什么呢?’姜太公解释道:‘六守便是要守住判断一个人的六个方面。这六个方面,一是仁,仁者爱人,心怀慈悲,能包容万物;二是义,行事公正,光明磊落,能辨是非善恶;三是忠,对国家、君主忠诚不二;四是信,言而有信,说话算数;五是勇,面对困难、危险,有果敢无畏的气魄;六是谋,聪慧睿智,能审时度势,谋划策略。此六方面,即为六守。’
“接下来又问:‘怎样来判断人的这六个方面呢?’姜太公阐述道:‘给他优厚的赏赐,看他是否不会超越本分地贪得无厌;给他崇高的地位,看他是否不骄傲自大;交付重要的任务,看他是否不变调走样地执行;任用他做事,看他是否不欺上瞒下;让他面临危险的境地,看他是否不惊恐失措;叫他应对突然的变化,看他是否不束手无策。若是让他富有了,他却能安分守己,不做逾矩之事,那便是有仁之人;给他高位虽显赫,他却能保持谦逊,不骄不躁,此乃有义之人;委以任务交付给他,他执行得认真负责,不走样,这便是忠诚之人;任用他做事,他不欺骗隐瞒,如实汇报,便是有信用之人;让他身处险境,他能镇定自若,不慌张失措,说明他有勇;叫他应对事变,他能从容应对,不束手束脚,便是有智谋之人了。’
“对于有这六守之人,君主您是完全可以量才施用的。一方面,要善于运用他们六守之处的品德才能;另一方面,也要防范他们有所缺失的方面,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另外啊,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君主不要把三宝借给人,一旦借出去,君主便会失去权威。”周文王又忙问:“请问这三宝具体是指什么呀?”张良耐心地解答:“大农,大工,大商,称之为三宝。农民集中在乡里,便能保证粮食的充足;工匠集中在一起,各种器具便能制作精良且供应充足;商贾集中于一地,货物便会充裕。三宝各安其分,各司其职,人民便不会有忧虑。君主切不可去扰乱他们的乡里,也不可扰动他们的家族。对于这三宝的控制与管理,若不慎借给了他人,那影响可便严重了。小的方面,会让百姓受苦;大的层面,甚至会让国家陷入混乱!所以啊,臣下切不可富于君主,城邑也不可大于国都。
“当那些有六守之人受到重用,君主便能心无旁骛,江山也将昌盛太平;而若三宝都能得到妥善的管理与完善,这个国家便能长久地安定无虞。””
刘邦听了,心里却有些苦笑。他暗自想:“这小子,就晓得用《太公兵法》来应对我!莫非就怕我怀疑他假我之手行他自己的意思?不过仔细想想,这《太公兵法》上所说的确实有几分道理啊。这识人用人的门道,看似复杂,经他这么一阐述,倒是豁然开朗了。或许,我哪时候也按此法去试试他们,看看他们能否经得起这些考验!”
主意打定后,刘邦脸上露出一丝笑意,说道:“子房啊,那你说说,依你看来,你这六守当如何具体施行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