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望与愤怒的驱使下,韩王信一气之下背叛了汉朝。他打开马邑城门,毫不抵抗地向匈奴人投降了。并且,他还亲自出谋划策,与匈奴联合,准备南下攻打汉朝,试图在绝境中寻得一线生机。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初,当刘邦得知韩王信竟如此的“吃里扒外”,心中怒火中烧。他再也无法容忍背叛者的行径,在一怒之下,亲率三十余万大军,浩浩荡荡地进击韩王信。
刘邦的军队势如破竹,于铜鞮(今山西沁县南)一举击败了韩王信的军队。韩王信的士兵们在大军压境之下,纷纷溃败,韩王信本人也狼狈而逃。刘邦的追击并未就此停止,他紧接着又于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再次与韩王信和匈奴的联军展开了一场激战。汉军士气高昂,将领们奋勇杀敌,最终,韩王信与匈奴的联军再次溃败。
经过这两次战斗,刘邦自以为已经解决了韩王信和匈奴的威胁。然而,此时他听闻匈奴军屯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心中又起了波澜。他心想,如今正是彻底解决匈奴危机的好时机,若能一举拿下匈奴,便可一劳永逸地解决边境的隐患。
于是,刘邦派遣使者前往匈奴军队附近进行侦察,试图摸清匈奴的具体情况。然而,冒顿单于却是一计百出。他深知汉军的强大,若正面交锋,匈奴军队很难取胜。于是,他命令手下把精兵巧妙地藏匿在暗处,仅让一些老弱病残的士兵暴露在表面上,故意示弱,营造出一副不堪一击的假象。
汉使们并不知其中玄机,十数人接连返回,向刘邦汇报情况。他们皆认为匈奴此时已经破败不堪,汉军完全可以发起攻击。刘邦听信了汉使们的汇报,心中的轻敌之心油然而生。
恰在此时,张良(刘敬)也奉命前往侦察匈奴的真实虚实。然而,刘敬还未返回,刘邦便听信了那些汉使的片面之词,起了轻敌之心,便悉数发汉军三十二万北上去进攻匈奴了。
待刘敬(娄敬)返回后,立刻向刘邦指出,匈奴军是在故作姿态,实则有诈,目前的情况并不宜轻易出兵。但此时的刘邦,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的轻敌之心让他听不进刘敬(娄敬)的劝告,依旧执意亲率先头部队前往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
可惜,此时步兵还未全部赶到。而匈奴单于冒顿早已埋伏了四十万精锐骑兵。趁着汉军立足未稳,冒顿单于一声令下,匈奴精骑如潮水般涌向汉军。瞬间,汉军被围在了白登山(今山西大同市东北)。
白登山内,汉军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四周都是匈奴的包围圈,严严实实,仿佛铁桶一般。七日后,形势愈发危急,汉军内外联络都被彻底切断了,内部无法相互支援,外部也无法得到救援。整个军队在绝望中苦苦挣扎,局势仿佛陷入了一片黑暗的深渊。
刘邦此时才深刻意识到自己轻敌的错误,心中的懊悔与焦虑交织在一起。但他知道,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他必须保持冷静,寻找突围的生机。
在那生死攸关、万分危急的绝境之中,汉军被困于白登山,犹如瓮中之鳖,周遭被匈奴重兵重重包围,几无突围之机。然而,就在众人感到绝望之际,足智多谋的陈平站了出来,献出了一条救命之计——重赂匈奴阏氏。
陈平深知,在这关键时刻,常规的军事策略或许难以奏效,而巧妙地运用策略,或许可在这死局中寻得一线生机。他精心准备了大量的珍宝,这些珍宝皆是世间罕见、价值连城之物,每一件都散发着诱人的光芒,仿佛凝聚着汉族多年的财富与智慧。
陈平带着这些珍贵的宝物,亲自前往匈奴阏氏所在之处。见到阏氏后,他面带谦卑之色,诚恳地说道:“尊敬的大人,我们汉朝此次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境,我代表汉室皇帝,特来献上这些宝物,还望您能不吝赏脸,收下这份心意。”说着,他将珍宝一一呈现在阏氏面前。阏氏的双眼顿时被这些璀璨的珍宝所吸引,眼中闪过一丝贪婪与惊喜。她还沉浸在他人的奉承和这些珍宝带来的喜悦中时,陈平继续说道:“夫人如此尊贵不凡,这些宝物只是小小心意,今后我们汉朝还随时准备再送上更多更好的宝贝。”
顿了顿,陈平的语气变得沉重而诚恳,他指着不远处的战场,继续说道:“您看,如今若是死拼到底,大不了多死些人罢了。可您想过吗?匈奴人也会战死许多人。到时候,这片原本肥沃的土地,将会被鲜血染红,无数家庭将陷入悲痛之中。而您,也将再也享受不到如今这般尊贵的生活,那些珍贵的宝贝也都将成为战场上的一堆废铁,散落于尘埃之中。您又何必为了眼前的这番争斗,而不顾及身后无数人的生死和未来的安稳呢?”
阏氏听了陈平的话,心中不禁泛起波澜。她本就贪图这些珍宝,看着满目光彩夺目的宝物,心中的欲望更盛。同时,她也明白陈平所言非虚。若真发生一场残酷的血战,匈奴军队必然会死伤惨重,而战场上的生死难料,谁又能保证自己最终能否保全自己和家人?她思索片刻后,终于点了点头,答应了陈平劝说冒顿单于放刘邦回去的请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