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关于这箭伤的来历,亦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刘邦是在征伐英布时所中流矢。然而,这种说法存在诸多疑点。毕竟,刘邦在征讨英布前,就已经开始频繁发病。而且,若是与英布作战中所中流矢,那应属于新伤,虽说可能伤势亦重,但相对而言,治疗起来不应如此棘手,也不会让刘邦自己都觉得医治无望。所以,大多史学家更倾向于刘邦的箭伤,是在荥阳与项羽对垒时所留。
虽说吕后此时已对刘邦没了多少深厚感情,可出于维护自身地位、稳定朝中局势的考量,也曾假意关心过刘邦的箭伤,甚至表示希望能寻得一位医术高明的良医,为刘邦彻底治愈这多年的旧疾。然而,心怀警惕的刘邦却并未领吕后的情,反而觉得吕后此举别有用心,如同狐狸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说不定在为自己疗伤的过程中,暗中密令所谓的“良医”对自己的身体做些什么手脚,加害自己。刘邦深知吕后的野心和手段,这些年在朝堂上,吕后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不得不对她保持警惕。
不仅如此,刘邦历经无数世事,早已是个通透豁达之人。他常常自嘲,自谓一介布衣,凭借着那三尺长剑,便一路披荆斩棘,取下了这万里江山,这一切皆为天命所归。如今在这垂暮之年,即便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能坦然面对,故而对医治这久治不愈的痼疾之事,并未太过放在心上。他觉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既然天命如此,又何必苦苦挣扎。
而卢绾的叛逃事件,给刘邦原本就沉重的心情,又增添了几分沉重的色彩。他不禁对当初与自己一同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兄弟之情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在那些昔日的兄弟中,他首先想到的是樊哙。樊哙一直以来都是刘邦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之一,他性格耿直,对刘邦忠心耿耿。在鸿门宴上,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力保刘邦安全,其英勇无畏的形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可谁知,樊哙在与吕后一番私下接触后,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左右。他逐渐倒向了吕后那一派,时常明里暗里地帮助吕家对抗刘邦。刘邦在病榻之上,得知此事后,痛心疾首。他怎么也没想到,曾经那个与自己同甘共苦的兄弟,如今却站在了对立面。他回忆起往昔与樊哙一起出生入死的日子,心中满是感慨和失望。那些一起在战场上冲锋陷阵、一起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画面,此刻都成了他心中的痛。
在病重之际,刘邦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往昔,那些与兄弟们一起奋斗、一起经历风雨的日子如同电影般在他眼前一一闪过。如今,面对樊哙的背叛,他心中的愤怒与失望交织在一起,竟不顾自己体弱多病,下令陈平想办法要先诛了樊哙。他觉得樊哙的行为不可原谅,必须要受到惩罚。
然而,陈平深知其中利害。樊哙毕竟位高权重,且在军中威望极高,又勇冠三军,在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不仅在刘邦夺取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在军中有着深厚的人脉和根基。若是明面上无过失,就贸然诛杀他,必然会在朝堂上引发巨大的震动,后果将不堪设想。陈平深知,此事一旦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内乱,危及大汉王朝的根基。
陈平明白,刘邦此时定是气急攻心,才会下达这样一个鲁莽的口令。因此,他并未立即执行刘邦的命令。毕竟,以他的智慧和谋略,深知此事需要谨慎行事,权衡利弊。他陷入了沉思,思考着如何才能既不违背刘邦的命令,又能避免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其实,陈平在接到刘邦的命令后,肯定是第一时间找张良商议过此事。张良作为刘邦的重要谋士,对天下局势和朝堂风云了如指掌,他自然也明白其中的深意和风险。他深知刘邦的病情已是十分严重,那多年前的箭伤更是让他的身体如风中残烛,摇摇欲坠。刘邦一旦离世,朝堂必将陷入动荡,而此时若贸然诛杀樊哙,无疑会加剧这种动荡。
于是,张良让陈平先稳住局势,注意观察朝中的动态。在他的授意下,陈平开始谋划应对之策。张良认为,要处理好这件事情,必须要联络灌缨与周勃。这二人,一个是随刘邦一起起义的老革命,一个是在军中实力雄厚、备受赞誉的将领,他们若能站在同一战线,共同支持,那么大事方能有所转机。灌缨在军中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崇高的威望,而周勃则以忠诚和稳重着称,他们的支持对于稳定局势至关重要。
灌缨,这位曾经在刘邦身边默默守护、征战天下的忠诚将领,他的功绩与故事在军中流传甚广。他是刘邦的驭手和贴身保镖,驾驶着战车,冲锋在战争的硝烟之中。后来,他奉刘邦之命支援韩信。在那场着名的韩信背水一战中,他更是展现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和勇敢无畏的精神。他率领两万精骑,如狂风般直捣赵军陈馀部大营,打了赵军一个措手不及,使得韩信的背水一战策略得以完美实施,成功地灭掉赵国二十万大军。此战之后,灌缨威名远扬,在军中建立了极高的威望。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将士,成为了军中的传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