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颉利可汗的这种决策无疑是在加速突厥的覆灭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时间的选择。此时已经接近冬季,北方广袤无垠的草原逐渐被严寒笼罩,而漠北更是苦寒之地,凛冽的寒风如刀子一般割在脸上,风雪更是呼啸而来,遮天蔽日。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若此时向漠北转移,大批的妇孺和牲畜必然难以承受严寒的侵袭。食物在这种环境下也极度匮乏,运输和获取都极为困难。那些老弱妇孺,身体本就孱弱,面对如此寒冷的天气,很容易被冻伤甚至冻死;而牲畜在缺乏足够草料的条件下,也会一批批地倒下,甚至死亡。因此,只有等待来年雪化,大地回暖,才有大规模迁移的可能。然而,即便到了来年,迁移之路也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挑战,突厥面临的困境已经愈发严峻。
而且,颉利可汗这次也犯了一个严重的经验主义错误。他凭借以往的经验,以为唐军此刻是在虚张声势,真实出兵时间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以往中原王朝出兵草原大漠,往往选择在春夏之交。这个时节,草原上的气候相对较为宜人,既不像冬季那般寒冷,又不会像夏季那般酷热,方便大军行动。士兵们不会因为恶劣的天气而影响战斗力,而且对于粮食运输也极为有利。在颉利可汗看来,冬天的草原大漠是不适合作战的,哪有在寒冬腊月出塞作战的?他认为唐朝皇帝定不会拿士兵的性命和国家的资源开玩笑,在这冰天雪地的时候出兵,无异于自寻死路。因此,他完全没有意识到唐军可能会打破常规,选择在冬季发动突袭。
然而,颉利可汗忽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非凡胆识和军事才能。李世民深知,突厥内部矛盾重重,正是趁虚而入的绝佳时机。他决定打破常规,利用突厥的这种思维定式,出其不意地发动冬季攻势。唐军在李世民的指挥下,经过充分的准备,携带足够的粮草和御寒物资,迅速穿越冰天雪地的草原,直捣突厥的心脏地带。这一举动完全出乎颉利可汗的预料,使得突厥军队措手不及,陷入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颉利可汗的错误判断和决策,最终导致了突厥的覆灭。他没有意识到,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取决于气候和季节,更取决于统帅的智慧和勇气。李世民的果断和创新,使得唐军在冬季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大唐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颉利可汗则因为自己的经验主义和固步自封,加速了突厥的灭亡。
然而,李靖和李世绩这两位堪称战神级的人物,他们的军事智慧和胆略远超常人。他们深知,战争的胜负往往取决于能否抓住关键的时机,而这一次,他们决定将唐军出兵的时间定在天寒地冻的正月。这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决定,但正是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才有可能打破突厥的防线,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他们通过细致入微的情报网络,早已探得颉利可汗并没有北迁,而是仍然停留在漠南地区。这一情报让李靖和李世绩意识到,这正是破其主力的大好时机。在军事领域,时机往往决定了胜负的走向,而他们深信,只有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机,才能一举重创突厥,彻底消除北方的威胁。
贞观四年正月,李靖亲率三千精锐骑兵悄无声息地从马邑先行出发。这三千精锐骑兵,皆是挑选出来的身经百战的勇士,他们骑术精湛,箭术高超,每个人都如同战场上的幽灵,行军速度极快,且行动极为隐秘。他们穿着厚重的皮甲,脸上蒙着面纱,只露出一双锐利的眼睛,仿佛夜幕中的猎豹,悄无声息地朝着目标前进。他们的目标是颉利可汗的牙帐,一场突袭战即将展开。这正是骑兵的经典打法,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军事理念一脉相承,系出同源。唐太宗一直以来都强调战争中的突然性和灵活性,而突袭战正是这种理念的最佳体现。李靖的这次行动,正是对唐太宗军事思想的完美诠释。
与此同时,李世绩率领大军主力由云中出发,准备斜插到白道。白道位于今天的呼和浩特西北,是突厥军队后撤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往漠北的关键要道。李世绩深知切断这一通道对于此次战役的重要性。如果能够成功切断白道,突厥军队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无法顺利北撤,从而为唐军的后续行动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李世绩率领的大军一路疾驰,浩浩荡荡,军旗飘扬,士兵们士气高昂。他们虽然人数众多,但行军速度丝毫不慢,每个人都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他们不仅要堵住突厥军后撤的要道,还要与李靖的骑兵部队形成夹击之势,将突厥主力彻底包围。一路上,李世绩不断激励士兵们,强调此次战役的重要性,士兵们也深受鼓舞,个个摩拳擦掌,准备在战场上大显身手。
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军事行动,李靖和李世绩的配合堪称完美。他们一个负责突袭,直捣敌人心脏;一个负责切断退路,形成包围之势。两支部队如同两把利刃,直插突厥的要害。而颉利可汗却仍然沉浸在过去的胜利和经验之中,完全没有意识到唐军已经悄然逼近,一场决定性的战役即将拉开帷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