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积在并州的卓越表现,自然也引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关注与赞赏。李世民曾在朝堂之上,对着侍臣感慨道:“隋炀帝不能选贤安民,只知道一味地筑长城来防备突厥,对世情的认知实在是糊涂至极。朕现在委任李积在并州,就使得突厥畏惧他的威名,不敢靠近,纷纷逃走。如今边塞安静祥和,这难道不是远远地胜过筑长城吗?”从这番话语中,足以可见李世民对李积能力的极为认可,而李积也用自己多年来的实际行动,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价值,成为了唐太宗李世民治理天下的得力干将,在大唐的历史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李积的人生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他被征调入朝,即将担任兵部尚书这一重要职务。这一任命,意味着他将从地方大员走向朝廷中枢,肩负起更为重大的责任。然而,命运似乎又给他出了一道难题,就在他尚未启程赴任之际,北疆突然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派其子大度设联同同罗、仆骨、回纥、靺鞨、霫等部族,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侵突厥俟利苾可汗阿史那·思摩。
要了解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还得从薛延陀的历史说起。薛延陀一直以来都是敕勒部落的一员,其命运与突厥紧密相连。早在600年前后,突厥分裂为西突厥和东突厥,薛延陀也随之在这一历史变局中起起伏伏,时而依附于东突厥,时而又在夹缝中求生存。公元628年,众多敕勒部落共同为夷男上可汗号,起初夷男因各种顾虑没敢接受。但远在长安的唐太宗听闻此事后,出于战略考量,为了建立以薛延陀为主的抗东突厥联盟,以制衡东突厥的势力,便派遣游击将军乔师望,不远万里穿越荒漠戈壁,历经千辛万苦前往草原,册封夷男为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这一举措,仿佛为薛延陀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此后,众多敕勒和突厥部落纷纷归附夷男统治,薛延陀的势力如日中天,日益壮大。在这一时期,薛延陀与唐之间的交流使者往来频繁,草原上的商队络绎不绝地穿梭于长安与薛延陀之间。薛延陀的势力还不断在东突厥的旧领土上扩张,逐渐成为北方草原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公元629年,唐太宗派大将李靖带领大军对东突厥展开反击。李靖,这位被誉为“战神”的大唐名将,身披战甲,手持长剑,率领着精锐之师,如同猛虎下山一般,向着东突厥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们穿越险峻的山脉,跨越湍急的河流,一路势如破竹。公元630年,李靖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与果敢的指挥,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率领奇兵突袭东突厥王庭,成功抓获阿史那咄苾,一举消灭了东突厥汗国。此役过后,大部分东突厥人选择投降了薛延陀,还有一部分则投降了唐朝。自此,薛延陀成为了中国北方草原的主要力量。然而,出于对唐朝实力的敬畏以及自身利益的考量,它依旧选择臣服于唐,表面上维持着和平的局面。
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了一个看似寻常却又暗藏玄机的决定。在薛延陀真珠可汗夷男的同意下,他正式册封夷男的儿子多弥可汗拔灼和颉利苾为夷男属下的可汗。这一举动在表面上是对夷男及其儿子们的尊重与认可,仿佛是对薛延陀内部权力结构的一种肯定,但实际上,唐太宗的用意远不止于此。
唐太宗深知,在辽阔的北方草原上,部落联盟的内部关系往往错综复杂,权力的平衡常常处于微妙的边缘。通过册封夷男的儿子为可汗,唐太宗巧妙地在薛延陀内部埋下了一颗分裂的种子。他希望借此扩大夷男与他儿子们之间的权力分歧,让他们在利益与地位的争夺中相互制衡,从而削弱薛延陀作为一个整体对唐朝的潜在威胁。这种“以夷制夷”的策略,是唐太宗在处理边疆事务时的拿手好戏,他通过巧妙地利用部落之间的矛盾,达到了维护唐朝边境安宁的目的。
然而,就在唐太宗精心布局的同时,北方草原的局势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公元639年,唐太宗再次展现出他的雄才大略,派遣大将侯君集对高昌发动了军事行动。高昌地处西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控制着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唐太宗希望通过征服高昌,进一步巩固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同时切断薛延陀与西方势力的潜在联系。
在这场战争中,唐太宗原本希望借助薛延陀的力量,共同对抗高昌。夷男也积极响应,派遣军队协助唐军作战。然而,侯君集的军事才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他率领的唐军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刃,迅速穿透了高昌的防线。侯君集凭借其出色的军事策略和唐军强大的战斗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高昌,将这个西域强国纳入了唐朝的版图。
薛延陀的援助在这场战争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可以说是毫无作用。这一结果让夷男感到了深深的挫败和失落。原本他希望通过协助唐朝获得更多的利益和回报,但最终却发现自己在这场战争中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这种被边缘化的感觉,让薛延陀与唐朝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微妙的裂痕。原本就复杂的关系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双方之间的信任开始出现动摇。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