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荣耀启程,热烈欢迎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白骄阳怀揣着对医学知识传播的热忱,踏上了前往中西医结合研究学院的道路。学院的建筑庄重而典雅,仿佛在诉说着医学的悠久历史与深厚底蕴。
当白骄阳的身影出现在学院门口时,早已等候在此的校领导、师生们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校办公室主任快步迎上,紧紧握住白骄阳的手,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白教授,您能来真是我们学院的荣幸!师生们都盼着聆听您的教诲呢!”
沿着校园的林荫小道前行,道路两旁的学生们手持鲜花和写有欢迎标语的牌子,“热烈欢迎白骄阳教授”的声音此起彼伏。白骄阳被这热情的氛围所感染,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微笑着向学生们挥手致意,脚步也愈发轻快。
来到讲座礼堂,礼堂内座无虚席,就连过道上都站满了学生。讲台上摆放着鲜花,背景屏幕上醒目地显示着“白骄阳教授胃病学术讲座”几个大字。白骄阳稳步走上讲台,向台下的师生们深深鞠躬,全场再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二、知识盛宴,精彩开讲
白骄阳轻轻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讲座:“同学们,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一同探讨胃病这个在临床上极为常见的领域。首先,让我们从胃的解剖生理说起。”他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操作着投影仪,屏幕上出现了胃的解剖示意图。
“胃,位于腹腔的左上方,它就像是我们人体的‘加工厂’,是消化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从外观上看,它有入口贲门、出口幽门,还有胃底、胃体和胃窦等几个部分。胃壁的结构也大有学问,从内到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层就像是胃的‘保护膜’,它能够分泌胃酸和胃蛋白酶原,这些物质对于食物的初步消化起着关键作用。”白骄阳一边指着图,一边详细讲解,学生们都全神贯注地听着,手中的笔在笔记本上飞速记录着。
“大家想象一下,胃就像一个有弹性的袋子,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时刻都在进行着蠕动。”白骄阳说着,播放了一段胃蠕动的动态视频,“胃的蠕动就像是一波波的海浪,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地向幽门方向推进。这种蠕动不仅能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还能推动食物逐渐向十二指肠移动,为后续的消化吸收做好准备。”
台下的学生们看着视频,不时发出惊叹声,有学生举手提问:“白教授,胃蠕动的节律是由什么来控制的呢?”白骄阳微笑着回答:“这是个很好的问题。胃蠕动的节律主要受胃平滑肌本身的电活动和神经调节的影响。胃壁内的神经丛,比如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就像是一个个小小的‘指挥中心’,它们协调着胃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从而维持着胃蠕动的正常节律。同时,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也对胃蠕动起着调节作用,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促进胃蠕动,而交感神经兴奋时则会抑制胃蠕动。”
接着,白骄阳话锋一转:“了解了胃的解剖生理和蠕动,我们再来看看胃部多发病常见病。慢性胃炎就是其中一种极为常见的疾病。慢性胃炎主要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等类型。浅表性胃炎,从病理角度来看,主要是胃黏膜的浅层炎症,通常是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引起的。患者可能会出现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恶心等症状。”
他又展示了一些临床病例的胃镜图片:“大家看,这张图片中,胃黏膜呈现出红白相间,以红为主的表现,这就是浅表性胃炎比较典型的胃镜下表现。而萎缩性胃炎则相对更为严重一些,它的胃黏膜会变薄,腺体萎缩。长期的萎缩性胃炎还有一定的癌变风险,所以对于这类患者的随访和治疗都尤为重要。”
说到这里,白骄阳着重提到了幽门螺旋杆菌:“幽门螺旋杆菌,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胃部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它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能够在胃的酸性环境中定植。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甚至胃癌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那我们如何检测幽门螺旋杆菌呢?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检查取组织活检、血清学检测等。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比较简便、无创的方法,它利用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分解尿素的特性来检测。如果检测结果呈阳性,一般就需要进行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和两种抗生素联合使用。”白骄阳详细地讲解着,还列举了一些具体的药物名称和使用方法。
在讲解过程中,白骄阳还穿插了许多自己在临床上遇到的实际病例。他讲述了一位长期胃痛、胃胀的患者,经过详细检查确诊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胃炎,经过规范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的故事。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自己也置身于临床诊疗的现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