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西部三线指挥部审批的这段时间里,贾飞龙坐在办公室,认真地给赵参谋写信汇报工作进展。
他详细介绍了刚刚收到的从老厂保东邮寄过来的、关于调查李沈德的相关信息。
自接到调查任务后,贾飞龙便第一时间与保东原组织科科长取得联系。
老科长对这件事极为重视,亲自出马,与保东劳资、档案、医院、老机加车间等多个单位的相关同志逐一沟通协调,经过一番努力,成功获取了部分关键资料。
保东寄来的信件中提到,1946年,人民军队顺利接管了保东,在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之前,工厂职工都是按照战士的标准进行管理的。
1948年秋天,保东医院接收了一批解放军伤员,其中就有李沈德。
当年的经手人找到了相关病志,根据伤员接收手续以及病志记载,这段历史与锦东档案中记录的内容十分接近。
李沈德伤好后,便留在了保东。
当年劳资经办人员和机加老主任出具了证明材料,并且还有当年工作日志的照相资料作为佐证。
贾飞龙让车间会计将这些证据进行照相,重新制作了一份,以确保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在信中,贾飞龙还写道,由于外委工作的需要,自己近期要前往迁滦县,他打算趁着这个机会,顺道去李沈德的老家深入了解一下情况,说不定能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写完信后,贾飞龙小心翼翼地将信以及复制好的照相证据放入信封,交给车间会计,嘱咐其尽快寄出,同时告诉车间会计做好前往迁滦县的准备。
郭会计听到这个消息,心里乐开了花。
原来,郭会计的家就在迁滦县附近的乐城。
几个月前,她在和贾飞龙闲聊时,曾无意间提起过自己的老家。
没想到,这次竟然有机会顺路回家看看。
与此同时,贾飞龙忙着准备出差事宜,高丰收也没闲着,在机电车间忙得热火朝天。
高丰收调到机电车间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由于之前参与会战,和大家长时间一起工作,彼此都很熟悉,工作开展得相对顺利。
车间主任同样是政工出身,他深信政治学习对于一个单位和个人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因此特意规定,每周四下午为党员干部学习时间。
这天又是星期四,上午,主任找到高丰收,两人简单碰了个头,商量了下午学习和讨论的内容。
下午,高丰收准时组织学习。
他翻开毛选,翻到921页,神情庄重地说:“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毛主席的《必须学会做经济工作》。”
说完题目,便开始认真朗读起来:“关于工业品,陕甘宁边区决定在两年内,做到花、纱、布、铁、纸及其他很多用品的完全自给。原来根本没有或者出产很少的,要一概自种自给,完全不靠外面......”
读完后,高丰收合上书,看向主任。
主任猛吸了一口烟屁股,然后将烟屁股摁灭在桌上的铁烟灰缸里,,缓缓说道:“同志们,1945年1月,那时还处于抗战时期,主席高瞻远瞩,洞察全局,提出完全自给的主张,这说明了什么?这充分说明了完全自给的重要性。再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大家应该好好想想,为了实现三线的‘完全自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说到这里,主任停顿了一下,重新卷了一根烟,点着后吸了两口。
“我前前后后想了好多天,前几天终于想明白了。我们可以尝试生产非标设备上的电机,干这个,也算是为完全自给贡献一份我们自己的力量。”
其实,生产电机这件事,前几天主任就和高丰收提过,高丰收为此还专门做了一番调查。
主任讲完后,高丰收接过话茬:
“通过学习,我们进一步加深了认识,也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对照主席的讲话,我认为主任说得非常正确,也十分有道理,我坚决支持。关于生产电机,我找过郑爱春师傅,郑师傅认为既然我们可以卷线修理电机,那么就具备生产电机的基础和能力......”
袁国富接着说道:“我师傅不是党员,今天没来参加会议,但去年他就提出过自己卷线干电机的想法,前一段时间,他还用废旧电机修复了一台呢。”
孙玺云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技术层面来讲,生产电机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关键在于部件的供应能不能得到保证,还有电机运行时间、运行过程中的过热等问题能不能有效解决…...”
技术人员们虽然没有人明确反对,但也提出了许多实际问题。
生产工人们则认为,这些问题可以在试制过程中逐步解决。
主任对工人们的观点表示认可。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国富负责牵头。另外,国富现在又担任调度,又兼任变电所班长,任务太重了,变电所的工作就让其他同志接手,你就专心当负责电机的研制工作。孙工负责把控质量和技术方面的问题。对于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试制过程中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等试制成功后,我们成立一个专门的问题解决小组,专门攻克出现的质量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