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煤矿供应着日军华北驻军70%的优质焦煤。"陈长安分析道,"如果我们拿下它,不仅能破坏日军的军工生产,还能解决自己的燃料问题。更重要的是——"
"围魏救赵!"政委恍然大悟,"日军主力被调来对付我们兵工厂,矿区防守必然空虚!"
李云龙已经兴奋地搓起手来:"老子早就想干这一票了!井陉煤矿的守军不过一个中队,还多是老弱病残。只要行动够快,等鬼子回援时,咱们早带着煤溜了!"
"不止是煤。"陈长安眼中闪过精光,"矿区有整套的电力设备和机床,如果能搬回来..."
会议迅速转向具体作战计划。李云龙主张全团出动,速战速决;政委则建议分兵两路,一路佯攻铁路线牵制日军;陈长安最关心的是技术设备,详细询问矿区有哪些机械,如何拆卸运输。
"还有个问题。"参谋长突然提醒,"就算拿下矿区,我们怎么在日军反扑前把物资运出来?井陉到根据地要穿越三道封锁线..."
陈长安微微一笑:"所以我们需要晋绥军的'配合'。"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张通行证,正是上次与晋绥军交易时获得的"特别运输许可"。众人立刻明白了他的计划——伪装成晋绥军的运输队,大摇大摆地通过封锁线!
"妙啊!"李云龙拍腿大笑,"让阎老西替咱们背黑锅!"
炼钢炉的火焰映红了陈长安的脸庞,他正在监督一批特殊钢材的冶炼。这是为"三酸"生产设备准备的耐腐蚀合金,配方是他凭着记忆中的化工知识反复试验得出的。
"温度再升高五十度。"他对操作工喊道,"保持二十分钟,然后加入镍粉!"
自从得知日军可能使用化学武器,陈长安就决定加速自主火药生产能力的建设。目前兵工厂的子弹装药还依赖缴获的日军弹药拆解,这严重制约了产能释放。要真正实现"十万子弹"目标,必须突破火药这一瓶颈。
"陈工,硝酸冷凝器组装好了。"一个满身油污的青年跑来报告,"但密封测试还是不过关,有轻微泄漏。"
陈长安皱眉:"用我配的那种耐酸胶垫了吗?"
"用了,但高温下还是会变形..."
"走,去看看。"
他们来到一个临时搭建的工棚,里面摆放着几台形状怪异的设备。这是陈长安设计的简易"三酸"生产装置,可以将硫铁矿转化为硫酸,再通过硝石反应制取硝酸。有了这两种酸,再加上食盐电解得到的盐酸,就能生产单基发射药,彻底摆脱对外部火药的依赖。
陈长安检查着冷凝器的接口,发现泄漏点位于一个焊接缝。他思索片刻,突然灵光一闪:"去仓库拿些铅板来,我们做个衬里。"
青年一愣:"铅?那不是有毒吗?"
"薄铅层衬在内部,外面用铸铁加固。铅的耐酸性最好,短期内不会有大问题。"陈长安解释道,"等拿下井陉煤矿,我们就有不锈钢了。"
工人们迅速行动起来。陈长安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感慨万千。这些几个月前还只会打铁种地的农民,现在竟然能操作如此复杂的化工设备,战争真是最残酷的老师。
"陈工!"王铁山匆匆跑来,"第一台移动式车床改装好了,您去看看?"
陈长安跟着他来到另一个山洞。原本固定安装的机床现在被固定在特制的木架上,可以快速拆卸搬运。这是为应对日军扫荡准备的"移动生产线"方案——一旦接到警报,关键设备能在两小时内转移至备用洞穴。
"干得好。"陈长安测试了机床的稳定性,"其他设备也要加快改装,特别是热处理炉和淬火槽。"
"已经在做了。"王铁山汇报道,"按您的吩咐,我们挖了十二条隐蔽通道,通向不同方向的备用点。鬼子就算找到主洞口,也摸不清咱们的虚实。"
陈长安点点头,却仍忧心忡忡。这些措施能应付普通扫荡,但如果日军真的使用化学武器...他必须做最坏的打算。
"通知后勤组,准备三百套防毒面具的替代品。"他低声吩咐,"用浸透碱液的厚棉布,至少八层,边缘要用松紧带密封。"
王铁山脸色变了变:"真要走到这步?"
"有备无患。"陈长安望向洞外渐暗的天色,"告诉同志们,今晚加班。在李云龙打响井陉之战前,我们要备足十万发子弹!"
井陉煤矿的探照灯划破夜空,像一把惨白的利剑。哨塔上的日军哨兵打了个哈欠,无聊地晃动着探照灯。自从主力部队调去参加"特别行动",矿区的守备空虚了许多,夜班变得更加漫长难熬。
他并不知道,就在探照灯扫过的阴影里,十几个黑影正悄无声息地摸向变电所。领头的打了个手势,两名战士立刻攀上电线杆,熟练地接上引爆装置。
"三...二...一..."
"轰!"
剧烈的爆炸声中,整个矿区瞬间陷入黑暗。哨兵还没反应过来,四面八方突然枪声大作,曳光弹如同火蛇般窜向各个哨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