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龙已死,刘累又跑了,可雄龙还得有人照料。孔甲并未放弃养龙的念头,继续四处寻访养龙高手。终于,他找到了师门。师门乃异人啸父的弟子,此人本领高强,据说常以桃李花为食,还能像上古仙人赤松子和宁封子那样,自焚后乘火烟飞升上天。
师门来到王宫后,接手了养龙的工作。在他的精心调养下,原本病恹恹的雄龙逐渐恢复生机,精神抖擞,在宫中耍起把戏来威风凛凛,让孔甲十分满意。
然而,师门性格刚直,在养龙一事上坚持自己的专业见解,容不得他人干涉。每当孔甲提出一些外行的看法时,他总是毫不留情地反驳,这让孔甲在众人面前屡屡难堪。终于,在一次激烈的争执后,孔甲恼羞成怒,下令将师门斩首。师门却毫不畏惧,大笑而去,仿佛早已洞悉一切。
师门死后,怪事接踵而至。他的尸首刚被埋葬,便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雨停之后,城外山野的林木竟无端起火,火势凶猛,众人奋力扑救却毫无成效。孔甲见状,心中恐惧万分,怀疑是师门的冤魂作祟。无奈之下,他只得亲自前往城外,向师门的亡魂祈祷,恳请其不要再兴风作浪。说来也怪,祈祷过后,火势果然渐渐减弱。孔甲这才稍稍安心,返回王宫。可当他刚到王宫门口,却被发现死在了车中,死因不明。
这便是广为流传的“孔甲养龙”的故事。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传说背后或许蕴含着一些真实的历史信息。在远古时代,龙可能并非虚构的神话生物,而是某种被当时人们视为神秘力量象征的动物,也许是鳄鱼、蟒蛇等大型生物,由于当时人们对其了解有限,便赋予了它们神秘的色彩。
而孔甲养龙的传说,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夏朝的社会状况。一方面,它体现了孔甲对神秘力量的盲目追求和迷信,以及他作为君主的任性和专断;另一方面,也暗示了夏朝统治阶层与民间技艺之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同时,这个传说也可能是后人对夏朝灭亡原因的一种隐喻,将夏朝的衰落与孔甲的荒淫无道、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联系在一起,警示后人。
3.创作《破斧》之歌
话说那一日,阳光明媚,孔甲兴致勃勃地带领着一大帮随从和侍卫前往东阳萯山打猎。这东阳萯山,山高林密,物产丰富,向来是孔甲喜爱的狩猎之地。此次出行,孔甲满心期待能有一场酣畅淋漓的狩猎,收获颇丰。
狩猎队伍在山林间穿梭,人喊马嘶,热闹非凡。然而,天公不作美,正当众人沉浸在狩猎的兴奋中时,突然狂风大作,一时间飞沙走石,天地间一片昏暗。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打乱了狩猎计划,孔甲和他的随从卫队在狂风中瞬间失散,迷失了方向。
孔甲在慌乱中带着几个随从四处寻找出路,好不容易才跑到山沟里的一户老百姓家中躲避风暴。此时,这户人家正沉浸在新生命诞生的喜悦之中,亲友和邻居们都围聚在小屋内,向主人道贺。众人见国王孔甲突然到来,纷纷起身,恭敬地向他行礼致敬。
屋内众人的交谈中,有人笑着说:“这孩子出生的日子实在是好,刚落地就迎来了国王,日后必定事事顺遂,福运亨通啊!”但也有人微微摇头,不以为然地说:“日子虽好,可这孩子的命数难测,恐怕压不住,往后还得防着灾祸降临。”
孔甲听闻此言,心中不悦,大声说道:“休得胡言!这孩子从今往后便是我的儿子,有我庇佑,看谁敢让他遭遇灾祸!”众人听后,纷纷噤声。
不久,风停雨住,天空放晴,孔甲便带着随从和侍卫返回王宫。回宫后,他果然派人将那孩子接到宫中,当作自己的孩子抚养。
时光荏苒,孩子在王宫的悉心照料下渐渐长大成人。孔甲念及当初的承诺,便寻思着给孩子谋个官职。然而,命运弄人,意外毫无征兆地降临。
一日,那孩子正在王宫的演武厅里玩耍,突然一阵狂风呼啸而过,演武厅房顶的椽子不堪重负,断裂掉落,重重地砸在武器架上。一把板斧被震得飞跳起来,那孩子毫无防备,被飞起的斧子砍中脚踝,顿时鲜血直流,疼得他惨叫连连。众人见状,急忙上前救助,但孩子的一只脚终究是被砍断,从此落下残疾。
孔甲得知此事后,心中满是感慨与无奈。他觉得这一切似乎都是命中注定,人力无法改变。怀着这样的心境,孔甲创作出了一首《破斧》之歌。这首歌曲调低沉,充满了对命运无常的叹息,以及对人生苦难的感慨。它不仅是孔甲对这个孩子悲惨遭遇的一种纪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甲内心深处对命运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
四、孔甲统治对夏朝的影响
1.国势衰落表现
在孔甲统治期间,夏朝国势的衰落呈现出多方面的显着表现,其中各部落首领的叛离尤为突出。孔甲在位时,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且笃信鬼神,胡作非为的残暴行径令各部落首领寒心。他不理朝政,对国家治理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努力,使得原本紧密团结在夏朝王室周围的部落联盟逐渐出现裂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