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国力,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受阻,百姓生活困苦,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而且,帝乙选择的嗣子帝辛,后来变得骄奢淫逸,加速了商朝的灭亡。因此,这些学者认为帝乙虽有努力,但无法改变商朝走向灭亡的命运。
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与学者们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有关。强调帝乙积极举措和努力的学者,更关注他在位期间为挽救商朝所做的尝试和取得的一定成果;而认为帝乙无法扭转颓势的学者,则更注重商朝衰落的历史背景和最终结果,以及帝乙措施的局限性。
2.文学形象
(21)诗词中的帝乙
《诗经·大雅·文王之什·大明》是一首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诗歌,其中虽未直接提及“帝乙”之名,但与帝乙相关的内容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诗中“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描述了王季之妻太任来自殷商,她与王季德行相配,生下了周文王。而帝乙时期,商周关系复杂,帝乙归妹这一联姻事件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太任嫁入周族,可看作是商周之间早期交流与联系的体现,从侧面反映出帝乙在位时商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政治互动。
诗词中对太任的赞美,如“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强调了她的品德和对周族发展的贡献。这也暗示着帝乙时期商周联姻对于周族的重要性,通过联姻,周族获得了来自殷商的支持和文化交流的机会,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同时,这也反映出帝乙在处理商周关系时采取的策略,试图通过联姻来缓和双方的矛盾,维护商朝的统治。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诗词中与帝乙相关的内容体现了当时不同部落之间通过婚姻等方式进行政治联盟和文化融合的历史现象,为研究帝乙时期的政治格局和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22)小说中的帝乙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帝乙被描绘成一位具有独特形象的君主。小说中提到帝乙有三子,“寿王”(即商纣王)为幼子。一日,帝乙游园时,飞云阁有一梁坍塌,寿王托梁换柱,力大无比,因此帝乙将寿王立为太子。这一情节展现了帝乙对寿王武力和能力的认可,也体现出他在选择继承人时对力量和才能的看重。
帝乙在位三十年去世,临终前将寿王托孤给太师闻仲。这一情节突出了帝乙对闻仲的信任,也反映出他为了商朝的稳定和延续所做的安排。闻仲作为商朝的重要大臣,拥有卓越的才能和崇高的威望,帝乙将幼子托付给他,希望他能辅佐寿王治理好国家。
从小说中帝乙的形象特点来看,他是一位重视人才和能力的君主。他能够发现寿王的潜力,并果断地将其立为太子,显示出他的眼光和决断力。同时,他对闻仲的信任和托孤之举,也体现了他对商朝未来的担忧和对国家稳定的重视。
在小说中,帝乙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推动情节发展和展现商朝的政治生态上。他的立嗣决策为后续商纣王的统治埋下了伏笔,引发了一系列的故事和冲突。他对闻仲的托孤也使得闻仲在商朝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影响了整个故事的走向。此外,帝乙的形象也反映了当时商朝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政治格局,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小说所描绘的历史背景。
喜欢中国历代名人大鉴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中国历代名人大鉴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