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方面,吕不韦注重发展农业和商业,兴修水利,促进贸易,使秦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繁荣。他的经济政策为秦国的军事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军事上,吕不韦继续指挥秦军进行对外战争,不断扩大秦国的领土。他的军事战略和指挥才能使得秦军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嬴政,虽然贵为秦王,但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在政治上还无法与吕不韦相抗衡。他身处宫廷之中,周围环绕着各种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嬴政深知自己的处境,他在吕不韦的阴影下默默成长,暗中观察着秦国的政治局势,等待着亲政的那一天。
吕不韦在嬴政年幼时的权力和影响力达到了顶峰。他的决策和行动对秦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嬴政逐渐长大,他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一场权力的较量即将拉开帷幕。
2.关系的变化与矛盾
随着嬴政逐渐长大并开始亲政,他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着变化,矛盾也日益凸显,这些矛盾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的差异和权力的争夺上。
在思想观念方面,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氏春秋》体现了杂家思想,主张兼收并蓄,融合儒、法、道等多家之长,提倡在君主集权下实行无为而治。他希望以此为秦国的统一和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也期望嬴政能遵循这种思想来治理国家。然而,嬴政深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崇尚严刑峻法和中央集权,追求绝对的君主权威。他认为只有通过强硬的手段才能迅速实现统一六国的大业,并有效地统治庞大的帝国。这种思想观念的差异,使得嬴政对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并不认同,甚至产生了抵触情绪。
权力争夺是嬴政与吕不韦矛盾激化的关键因素。嬴政年幼时,吕不韦凭借“仲父”的身份和相邦的职位,独揽秦国大权,在朝廷中形成了强大的势力。他的门客众多,遍布秦国的各个领域,这对嬴政亲政后想要掌握绝对权力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嬴政亲政后,迫切希望摆脱吕不韦的控制,收回属于自己的权力。
具体事件和表现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吕氏春秋》编成后,吕不韦将其悬挂于咸阳城门,宣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这一行为表面上是对书籍质量的自信,实则是在向秦国上下展示自己的权威和影响力。嬴政对此自然感到不满,他认为吕不韦此举是在挑战自己的君主地位。
嫪毐之乱也是他们矛盾激化的重要事件。嫪毐是吕不韦为摆脱太后赵姬纠缠而引荐给她的,后来嫪毐势力逐渐壮大,甚至妄图发动叛乱,夺取嬴政的王位。虽然嫪毐之乱最终被嬴政平定,但吕不韦与嫪毐的关系密切,这使得嬴政对吕不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和不满。嬴政意识到吕不韦在秦国的势力已经根深蒂固,对自己的统治构成了严重威胁。
随着矛盾的不断升级,嬴政开始采取行动削弱吕不韦的权力。他先是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让他回到河南封地。这一举措标志着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权力的天平开始向嬴政倾斜。此后,两人之间的矛盾已无法调和,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在所难免,而吕不韦的命运也因此急转直下。
3.秦始皇对吕不韦的处置
随着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秦始皇最终对吕不韦采取了一系列严厉的处置措施。
首先是罢相归国。公元前237年,嬴政以吕不韦与嫪毐之乱有牵连为由,免去了他的相邦职务,命其回到河南洛阳的封地。这一举措是嬴政削弱吕不韦权力的重要一步。吕不韦在秦国为相多年,势力庞大,其权力的存在对嬴政的君主集权构成了直接威胁。嬴政亲政后,迫切需要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罢相归国可以有效地限制吕不韦在朝廷中的影响力,使他远离政治中心。
然而,吕不韦回到封地后,并没有就此安分守己。他凭借多年积累的威望和人脉,依然与各国诸侯和秦国旧臣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各国诸侯纷纷派遣使者前往洛阳拜访吕不韦,这引起了嬴政的极大警觉。嬴政担心吕不韦会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联合各方势力,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于是,嬴政决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公元前235年,嬴政下令吕不韦全家迁往蜀郡。蜀郡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将吕不韦流放到那里,意味着彻底剥夺他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嬴政在给吕不韦的信中写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这封信表达了嬴政对吕不韦的不满和警告,也表明了他要彻底铲除吕不韦势力的决心。
秦始皇做出这些决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出于权力的考虑。吕不韦在秦国的势力过于庞大,对嬴政的君主集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嬴政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削弱吕不韦的权力,消除潜在的政治隐患。另一方面是思想观念的差异。吕不韦主张的杂家思想与嬴政推崇的法家思想存在很大的分歧。嬴政希望以法家思想为指导,建立一个高度集权的帝国,而吕不韦的思想可能会对他的统治理念产生干扰。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