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常平仓是刘询经济政策的一大创举。常平仓是一种调节粮食供求和稳定粮价的制度。在粮食丰收时,政府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粮食,储存起来;在粮食歉收时,政府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粮食,平抑粮价。刘询在各地设立了常平仓,有效地调节了粮食市场的供求关系,稳定了粮价。这一制度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避免了他们在丰收时因粮食价格过低而遭受损失;又保障了百姓在粮食歉收时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购买到粮食,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常平仓的设立还促进了粮食的储备和流通,增强了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等突发事件的能力。
刘询的这些经济政策对西汉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工商业的繁荣带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城市的发展和贸易的活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民生改善方面,百姓的生活负担减轻,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得到了缓解。这些政策使得西汉在刘询的统治下出现了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局面,为“孝宣之治”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3.文化建设举措
汉宣帝刘询在文化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其中召开石渠阁会议和颁行《史记》堪称两大重要举措,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意义深远。
石渠阁会议召开于甘露三年(前51年),当时的背景是儒家思想虽已成为官方正统思想,但在学术层面存在着诸多分歧。不同的经学家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各不相同,形成了众多的学术流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儒家思想的统一和传播。为了整合儒家思想,统一学术观点,刘询决定召开石渠阁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儒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五经》的异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会议由太子太傅萧望之主持,汉宣帝亲自参与并裁决。学者们各抒己见,就经义的理解、阐释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辩论。最终,会议对《五经》的解释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形成了统一的学术观点。
石渠阁会议的意义重大。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它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规范,使得儒家思想的传承更加有序和准确。不同流派的学者在会议上相互交流,促进了学术的融合和发展,为后世儒家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次会议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在西汉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推动了儒家文化的繁荣。它激发了学者们对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儒家学者,为儒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颁行《史记》也是刘询在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司马迁花费14年时间写成。然而,由于书中的一些内容被视为离经叛道的“谤书”,在司马迁去世后的20多年里一直未能公开刊行。
汉宣帝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看到“朝政清明”,便将《史记》献给了汉宣帝。汉宣帝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部着作,最终同意颁行经过少量删改后的《史记》。这一举措使得《史记》得以广泛传播,流芳百世。
《史记》的颁行对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在文化传承方面,《史记》记录了从上古传说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它的颁行使得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保存和传承,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文化发展方面,《史记》以其独特的纪传体体例和生动的叙事方式,开创了中国史学的新纪元。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史学家和文学家都从《史记》中汲取了灵感和营养。
汉宣帝刘询通过召开石渠阁会议和颁行《史记》等文化建设举措,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举措不仅巩固了儒家思想的地位,推动了儒家文化的繁荣,还使得珍贵的历史资料得以保存和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武功建树
1.降服匈奴
汉宣帝刘询时期,汉朝对匈奴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战略,成功降服匈奴,为汉朝边疆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与稳定。
在刘询即位之前,匈奴与汉朝长期处于敌对状态,时常侵扰汉朝边疆,给边疆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刘询制定了联合乌孙等力量共同打击匈奴的战略。乌孙是西域的一个强大国家,与匈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汉朝与乌孙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此前汉武帝曾两次将公主远嫁乌孙,加强了双方的联系。
本始二年(前72年),匈奴多次侵扰乌孙,乌孙昆弥(国王)翁归靡向汉朝求救,表示愿意出动五万骑兵,与汉朝共同夹击匈奴。刘询果断决策,派遣田广明、赵充国等五位将军,率领十六万骑兵,分五路出击匈奴。同时,派遣校尉常惠前往乌孙,监督乌孙军队的行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