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后周攻南唐之战中,赵匡胤凭借着出色的军事才能和顽强的战斗精神,为后周军队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先后攻克了多个重要城池,扩大了后周的领土,削弱了南唐的实力。这些胜利不仅为后周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赵匡胤成为了后周军队中的核心将领之一。
赵匡胤跟随柴荣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在高平之战、后周攻南唐之战等重要战役中,凭借着卓越的军事才能、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屡建奇功,为后周的发展和壮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他自己日后的崛起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极高的威望。
2.权力攀升与禁军统领
在柴荣的麾下,赵匡胤凭借着在高平之战、后周攻南唐之战等战役中的卓越表现,开启了权力不断攀升的历程。当时的后周,在柴荣的治理下,政治清明,国力逐渐增强,正处于积极扩张、谋求统一的关键时期。这样的政治局势为有才能的将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赵匡胤便是其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高平之战后,赵匡胤因战功卓着,被柴荣提拔为殿前都虞候,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之一。这一职位的晋升,使他在禁军系统中拥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开始参与禁军的日常管理和训练工作,凭借着自己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出色的领导能力,对禁军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整顿。他加强了士兵的训练强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和纪律性,使得禁军成为了一支更加精锐的部队。
此后,在跟随柴荣南征北战的过程中,赵匡胤不断积累战功,进一步赢得了柴荣的信任和重用。他先后担任了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等重要职务,权力和地位不断提升。在担任节度使期间,赵匡胤不仅掌握了一定的地方军政大权,还能够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势力。他在辖区内积极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安抚百姓,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和爱戴。同时,他还结识了许多地方官员和将领,扩大了自己的人脉资源。
显德六年(959年),柴荣在北伐途中病重,不得不班师回朝。为了确保皇位的顺利传承和朝廷的稳定,柴荣对朝廷的人事安排进行了重大调整。他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这是禁军的最高统帅职位,掌握着禁军的大权。殿前都点检负责统领殿前诸班,保卫皇帝的安全和皇宫的守卫工作,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赵匡胤能够担任这一重要职务,一方面是因为他在柴荣时期积累了卓越的战功和崇高的威望,得到了柴荣的高度信任;另一方面,也是柴荣出于对朝廷局势的考虑。当时,后周朝廷内部存在着一些不稳定因素,柴荣希望通过提拔赵匡胤这样忠诚且有能力的将领,来加强禁军的力量,确保朝廷的安全和稳定。
赵匡胤成为殿前都点检后,掌握了禁军的核心权力,成为了后周朝廷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这一职位的获得,为他日后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年仅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主少国疑,后周朝廷内部人心惶惶,政局动荡不安,这为陈桥兵变埋下了伏笔。此时的赵匡胤,已凭借多年积累的战功和威望,担任殿前都点检这一禁军最高统帅之职,手握重兵,成为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关于陈桥兵变是否为赵匡胤精心策划,历来众说纷纭。但从种种迹象来看,他极有可能参与其中。当时,赵匡胤在军队中拥有极高的威望,麾下聚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的将领,如石守信、王审琦等,他们都是兵变的积极参与者。此外,在兵变前,京城中就流传着“点检作天子”的谣言,这很可能是为兵变制造舆论氛围。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突然接到边境急报,称契丹与北汉联军南下入侵。慌乱之中,宰相范质、王溥等未加核实,便匆忙派遣赵匡胤率领禁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二,赵匡胤率军离开京城开封,行军至陈桥驿时,军队在此安营扎寨。
当晚,赵匡胤的亲信赵普和赵光义等人在军中煽动将士情绪,宣称“主上幼弱,我辈出死力破敌,谁则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将士们本就对年幼的周恭帝缺乏信心,在亲信们的鼓动下,纷纷响应,要求拥立赵匡胤为帝。
次日清晨,赵匡胤在睡梦中被喧闹声惊醒。当他走出营帐时,只见将士们手持兵器,列队而立,齐声高呼“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还没等赵匡胤回应,就有人将一件早已准备好的黄袍披在他身上,众人跪地叩拜,山呼万岁。赵匡胤装作一副被迫的样子,对将士们说:“汝等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将士们纷纷表示愿意听从号令。
随后,赵匡胤率领军队返回开封。由于京城中早有内应,守卫城门的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打开城门,迎接赵匡胤入城。赵匡胤兵不血刃地控制了京城,逼迫周恭帝禅位。正月初四,赵匡胤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宋,定都开封,史称宋太祖。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