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说到,《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腐朽至极,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傀儡。但中国人民从未放弃抗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在黑暗中高举反清大旗,四处奔走,积蓄力量,一场改天换地的革命风暴正在悄然逼近。
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自成立后便积极谋划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1906年,萍浏醴起义爆发,这是同盟会成立后发动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起义军以会党和矿工为主力,他们高举反清旗帜,迅速占领了一些城镇,一时间,四方响应。但清政府调集重兵围剿,起义军寡不敌众,最终失败,众多革命志士壮烈牺牲。尽管起义失败,但它却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全国人民心中的革命热情,让更多人看到了推翻清朝的希望。
此后,革命党人并未气馁,继续发动了多次起义。1907年的镇南关起义,孙中山、黄兴亲临前线,与清军展开激战。他们身先士卒,鼓舞着起义军的士气。但因弹药不足,起义军苦战七昼夜后,被迫撤离。1911年的黄花岗起义,更是震动全国。黄兴率领一百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起义军奋勇拼杀,终因力量悬殊而失败。事后,潘达微收殓烈士遗骸七十二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激励着无数人投身革命。正如孙中山所说:“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就在革命党人不断发动起义的同时,全国各地的保路运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并将筑路权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这一举措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地人民的强烈反对,尤其是四川,保路运动最为激烈。四川人民组织保路同志会,举行罢市、罢课,示威游行,要求清政府收回成命。清政府却对保路运动进行残酷镇压,制造了“成都血案”,这更加激起了四川人民的愤怒,保路同志军在各地纷纷起义,与清军展开武装斗争。
四川保路运动的高涨,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第一枪,他们打死镇压起义的反动军官,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随后,其他起义军纷纷响应,迅速占领武昌城,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的统治摇摇欲坠。
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陷入土崩瓦解的境地。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但此时,清政府仍有一定的军事力量,袁世凯手握北洋新军,成为左右局势的关键人物。袁世凯老谋深算,他一方面以武力威胁革命党人,另一方面又与清政府讨价还价。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袁世凯迫使孙中山答应,若他能迫使清帝退位,便推举他为大总统。
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宣布退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3月,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袁世凯上台后,很快就暴露出其独裁野心。他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把总统的权力扩大到几乎和皇帝一样。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人在云南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护国战争爆发。护国军在蔡锷的率领下,向四川、贵州、广西等地进军,与北洋军展开激战。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护国运动,袁世凯众叛亲离,仅仅当了八十三天皇帝,便被迫取消帝制。1916年6月,袁世凯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取得胜利。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群龙无首,陷入分裂。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并控制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盘踞东北。此外,还有滇系军阀唐继尧、桂系军阀陆荣廷等,他们各自为政,拥兵自重,为争夺地盘和权力,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孙中山为维护民主共和,继续进行斗争。1917年,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发起护法运动。但西南军阀只是想利用孙中山的威望,扩充自己的势力,并非真心拥护共和。在军阀的排挤下,护法运动最终失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