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娜突然眼前一亮:“我们可以利用量子点技术!”她将全息屏切换成微观视角,无数闪烁的纳米级半导体颗粒悬浮其中,“这些量子点能按需捕获和释放光子,把连续能量切割成引擎需要的脉冲序列。”
经过三个月的反复调试,新型能量调控系统终于成型。
当戴森云收集的能量流入特制的超导管道时,首先经过约瑟夫森结阵列组成的缓冲池,将能量波动压平。接着,量子点阵列如同精密的光子裁缝,按照引擎需求裁剪出频率精确的能量脉冲。
在舰桥实验室内,维克斯看着推进器的试运行数据,嘴角露出难得的笑容:“量子-引力共振推进的核心,是通过微型引力场发生器扭曲时空。”
他将全息星图切换成四维模式,“当量子隧穿效应产生的粒子流与引力场发生共振,就像在时空织物上撕开一道小口,让战舰以光速2.3%的速度滑行。”
随着能量调控系统的稳定运行,升级后的战舰如同苏醒的巨鲸,在星海中划出优雅的航迹。每小时82.8万公里的航速,让林轩文明的探索触角首次延伸到周边5-6个恒星系。
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林轩众人用智慧和汗水编织的能量调控网络,将狂暴的恒星能量驯服成文明前进的动力。
同时,星球上的资源采集基地采用纳米级晶体剥离技术,配合引力场定向牵引系统,像剥洋葱般开采晶体矿脉,纯度高达99.99%,为文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
2.2 量子计算与通讯的突破
地球历2646年,量子计算实验室的恒温舱内,复合架构芯片躺在防震基座上,泛着幽蓝的冷光如同深海中的磷火。
当维克斯将最新的量子比特错误率数据投映在全息墙上时,10?2的红色数字刺得在场所有人眉头紧皱——这意味着每100次计算就有1次彻底失效。
“好家伙,这些量子比特比紫禁城的格格还难伺候!”林轩的机械手指在虚空敲击出一连串数据流,量子之芯瞬间调取了372种冷却方案的失败记录,“咱们老盯着温度和磁场打转可不行,得换个思路!”
他突然将引力场模拟装置的模型拽到中央,金属关节发出咔嗒脆响,“把微型引力场罩子扣在量子比特上试试!就像给它们盖个金钟罩铁布衫,看外界干扰还怎么钻空子!”
此后,马洛克和泽娜通力合作,主导着新型通讯设备的研发。
马洛克的防辐射眼镜泛起数据流的幽光,手指在全息屏上快速勾勒出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推演轨迹:“理论上,可控引力场能通过时空曲率隔绝环境噪声,但……”
话音未落,泽娜已经抱着石墨烯-铌合金的材料模型撞进他的工作区,飘散的银色卷发几乎扫到他的鼻尖。
“老古板,看看这个!”泽娜将超导体模型甩在全息投影中央,纳米级晶格结构在蓝光中流转,“用这种材料做引力场发生器的基底,既能扛住强引力,又能把量子比特的热噪声压到最低!”
马洛克刚要开口反驳,却发现对方调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竟与自己量子引力耦合方程的参数完美契合。
两人的手指同时戳向悬浮的3D模型,指尖相触的瞬间又触电般弹开。
接下来的187天,恒温舱里始终回荡着此起彼伏的敲击声——马洛克推导的引力场调控算法,总会在某个凌晨三点精准落入泽娜的材料应力优化程序;而泽娜发现的超导临界温度异常,又恰好成为马洛克修正方程的关键变量。
当泽娜因连续72小时实验昏过去时,马洛克默默把自己的提神片塞进她的咖啡杯;而马洛克犯偏头痛时,泽娜调配的神经舒缓剂总会准时出现在他的工位。
当“量子-引力场协同冷却”装置完成最终组装时,特制防震舱内的微型引力场发生器开始以普朗克频率震荡。
泽娜的睫毛紧张地颤动着,看着量子比特被缓缓置入扭曲的时空泡。仪器面板的温度读数开始疯狂跳动,最终定格在10?3K的绿色数字上。
“成功了!”泽娜突然转身,激动地直接将带着草莓香气的吻印在马洛克的脸颊上,让咱老马一阵错愕。
这位向来面瘫的物理学家耳朵瞬间红透,连耳尖都泛着不正常的绯色。
他倒退着撞上实验台,打翻的液氮罐腾起白雾,却还固执地举起数据板:“冷、冷静点,这个……误差率降到10??只是初步结果!”
实验室的警报声突然转为欢快的电子音,维克斯目瞪口呆地看着错误率曲线笔直下坠。
在这场与量子物理极限的较量中,马洛克和泽娜的合作堪称天作之合。他们面对的核心难题,是如何让脆弱的量子比特在外界干扰下保持稳定——这就好比在狂风暴雨中让一根羽毛永远悬停。
马洛克提出的思路,是利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时空曲率的概念:通过制造微型引力场,扭曲量子比特周围的时空,形成一个能隔绝外界干扰的“防护罩”。但要实现这一点,需要找到一种既能承受强引力,又不会产生额外噪声的特殊材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