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不知天高地厚跑过去抢着戴,结果把鼻子碰破流血了,连嘴巴都染红了,所以我们现在看见的乌鸦都是红嘴巴的;而喜鹊脖子上有个白色的圈,那就是刘秀当年给它戴上的白玉镯子。从那时起,八哥到潼关连学舌都不会啦,而把喜鹊当着吉祥鸟。在民间,如果谁家门前的树上有喜鹊的窝,便觉得好运来临,非常高兴。”
正讲到这里,却听得堂倌一声吆喝,已经开始上菜了。胡三哥见已经开始上菜,不由得加快了语速:“每逢年过节,人们还喜欢剪贴‘喜鹊登枝’‘喜鹊闹梅等图画来庆祝呢!
刘秀也很感激桑树,因为当年就是吃桑葚才度过了饥荒。所以,他要封桑树为树中之王。可是因为多年过去了,他竟然错把椿树当成了桑树。这下可把椿树高兴坏了,一下子蹦了起来,滚到山沟半崖上;杨树看到后,笑了,笑出了鼻涕;桑树这个树气量狭小,一下子就气破了肚子。
所以,直到现在,我们都管椿树叫树木之王,而且看到的椿树通常都长在山坡或沟崖上;扬树上的扬花真有点像鼻涕一样;那桑树在结果子的时候,树干上就会流出紫红色的‘血水’,桑葚果肉也满是紫红色的汁水。
这些都是因为刘秀是真龙天子,天下万物自然都归他管教的缘故。”
江小玉轻轻打了呵欠,摇头道:“一点也不好听,没意思。”
胡三哥的脸不由的涨红了,一时期期艾艾的说不出话来。
“赵大,给他二两银子。”江小玉吩咐。
赵大应了一声,将早已准备好的二两银子递给胡三哥。
胡三哥大喜,他本以为江小玉既然说了这故事讲的不好,自己是得不到钱的呢,没想到居然能得二两银子,连连称谢,又说道:“江小玉,我再给你讲一个,这一回一定讲得好。”
江小玉连连摇手,说道:“罢了,罢了,你可以走了。”
胡三哥千恩万谢的走了。此时菜已上全,江小玉见堂倌站在一边不走,笑道:“可忘记了你了。”随即吩咐赵大:“给他五钱银子当小费吧。”
堂倌连连摇手,答道:“小姐,我不是这意思。我是看您不是本地人,打算给您介绍一下这几样名菜,您要听着好,就赏我一些儿,要听着不好,我绝不箩索。”
江小玉不由的扑哧一笑,她这才明白,原来堂倌见胡三哥讲了个不好听的故事就赚了二两银子,也想试一试,所以拒绝了小费,想赚个多的。
江小玉笑道:“那好啊,你来讲一讲,要是讲的好,我给你五两银子。”
堂倌心中大喜,向着摆在几人身前的主食一指:“这肉夹馍是陕西着名的风味小吃,但老潼关的肉夹馍却别具一格,似乎比其他地方的更胜一筹。它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一定要用刚出炉的烧饼夹煮好的冷肉,俗称‘热馍夹凉肉’,这是最传统、最爽口的吃法。馍干、脆、酥、香,肉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吃起来咸香适口,回味深长。”
徐霞客听得堂倌这等介绍,他本来就是有些饿了,这一介绍更起了食欲,于是拿起肉夹馍吃了一口,一吃之下只觉得肉香满口,不由得连连点头。
堂倌见徐霞客点头,更受鼓励,接着说道:“据介绍,老潼关肉夹馍原名烧饼夹馍,起源于初唐。传说当年李世民骑马打天下,路过潼关时,品尝过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千百年来,老潼关肉夹馍让人百吃不厌,咱潼关肉夹馍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独到:将五花肉放在装有特制的配方和调料的卤锅内浸泡和炖煮,肉质细腻,芳香扑鼻;将精制面粉加温水、碱面和猪油搅拌,和成面团,搓成条,卷成饼,在特别的烤炉内烤制,待花色均匀,饼泛黄色时取出。刚出炉的千层烧饼里边是一层层的,皮薄松脆,像油酥饼。咬一口,掉渣烫嘴,口感极佳。然后用刀切成两扇,夹卤碎凉肉。肉夹馍就大功告成了。吃起来酱香浓郁,风味独特。”
这一席介绍说的赵大和江小玉也都食欲大盛,两个人纷纷拿起肉夹馍品尝起来,果然是香气扑鼻。
堂倌查颜观色,看到众人吃的香甜,心想这五两银子是有希望的,继续介绍道:“吃老潼关肉夹馍时一定要配鸭片汤的。这鸭片汤并不是由鸭子肉烹制而成,而是用猪的里脊肉制作,原名叫‘烩里脊片’。它是把鲜里脊肉先竖后横切成小片,放入碗中用鸡蛋清调和,炒锅加热后,盛入清油,不等冒烟,将调和好的肉打芡放锅内,炒勺不断搅拌,旺火升温,即‘热锅凉油’。待肉片徐徐泛大,稍变色即可出锅,去掉余油置放碗中,用白汤适量,放入锅内煮沸,加盐、姜末、葱片,盛入品碗,加上香油少许即成。”
江小玉边吃边笑道:“你这可把你们饭馆的手艺都说漏了啊。”
堂倌笑道:“这几道菜的做法满潼关都知道,关键是做菜的手艺,倒也没什么保密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