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蜀汉大将姜维见魏延鲁莽闯入,一脚踏灭了象征丞相诸葛孔明寿元的七星主灯,心中大怒,勃然拔出腰间佩剑,厉声喝道:“大胆魏延!丞相在此设坛祈禳,早已传下严令,任何人不得擅自闯入,惊扰法事!你竟敢违抗军令,又踏灭主灯,断送丞相续命之机,罪该万死!”说罢,便要挥剑上前,将魏延斩于剑下。
孔明在病榻之上,见此情景,急忙出声制止道:“伯约…伯约休得鲁莽…咳咳…此事…此事乃是吾命中注定,阳寿当绝,非…非是文长(魏延字)之过也…咳咳咳…”他话未说完,便又是一阵剧烈的咳嗽,口中再次涌出数口鲜血,气息已是微弱不堪。
姜维见状,只得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与悲痛,收回了佩剑。
孔明喘息片刻,对魏延道:“文长…此番前来,必是那司马懿老贼…料定吾身染重病,故而派遣精兵,前来哨探我军虚实…你可…可立刻率领本部兵马,出营迎敌,务要将其击退,不得有误…”
魏延领了将令,心中虽然也有些惶恐不安,但也知道此刻不是追究责任之时,急忙退出帅帐,翻身上马,率领一支蜀军,杀出大营。果然,在营外不远之处,正遇到奉司马懿将令,前来哨探的魏将夏侯霸所部。夏侯霸远远望见蜀军营中,魏延一马当先,杀气腾腾地冲杀而来,其身后蜀军亦是军容严整,毫无慌乱之象,心中一凛,暗道:“莫非那诸葛孔明并未病重?否则蜀军岂能如此镇定?”他不敢轻易与之交锋,慌忙指挥麾下兵马,虚晃一枪,调头便走。魏延则在后紧追不舍,一直追赶了二十余里,将夏侯霸赶出五丈原范围,方才收兵返回。
孔明在帐中,命魏延返回自己本寨,好生把守,不得擅离。随即,姜维快步来到孔明病榻之前,垂泪问安。
孔明气息已是若有若无,他紧紧握住姜维的手,眼中饱含着无尽的遗憾与不甘,声音嘶哑地说道:“伯约啊…吾本欲竭尽此生之忠诚与心力,扫平奸佞,恢复中原,重兴我大汉炎刘之天下…奈何…奈何天意弄人,时不与我…如今吾已是油尽灯枯,旦夕之间,便要撒手西归黄泉去了…唉!吾平生所学兵法战策,以及各种奇门遁甲、机关阵图之术,皆已尽数着录于二十四篇兵书之内,共计一十大万零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其中更有‘八务(处理军务的八个要点)、七戒(为将者七条戒律)、六恐(六种令人恐惧的战术)、五惧(五种令敌人畏惧的手段)’等独门心法秘要,字字珠玑,皆是吾毕生心血之所凝也!吾遍观帐下诸将,皆是勇猛有余,而智谋不足,难堪大任,唯有你姜伯约,智勇双全,深得吾心,可传我之衣钵!此书今日便托付与你,望你日后好生研习,切勿等闲视之,轻忽怠慢!务要继承吾之遗志,辅佐幼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姜维听闻孔明此言,早已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双膝跪地,恭恭敬敬地从孔明手中接过那沉甸甸的兵书,叩首道:“丞相放心!伯约纵然是粉身碎骨,亦定当不负丞相厚望,誓死兴复汉室!”那兵书之中,不仅蕴含着孔明毕生的“智慧结晶”,更寄托着他对姜维的无限期望与一丝若有若无的“天命传承之意”。
孔明欣慰地点了点头,又喘息着说道:“伯约…吾昔日曾苦心钻研,发明了一种名为‘元戎连弩’的精巧利器,其威力巨大,射程亦远,一弩可同时连发十矢,本欲用于攻城拔寨,决战沙场,奈何天不假年,竟未能亲眼见其大显神威…吾已将此连弩的详细制造图本,以及使用之法,尽数绘制成册,今日亦一并交付与你。你可依照图本,在军中大量制造装备,以为将来北伐破敌之用。”姜维亦是再次叩首拜受,心中对孔明那“鬼斧神工之智”更是钦佩不已。
孔明顿了顿,又继续嘱咐道:“伯约啊…我蜀中各处关隘,皆有重兵把守,山川险要,易守难攻,倒也皆不必过分担忧。唯独那西北方向的阴平(今甘肃文县)之地,地势虽然也颇为险峻,然其乃是汉中通往陇右的隐秘小道,‘地脉之气’较为薄弱,倘若长久疏于防范,将来必然会有被魏军偷袭突破之失!此地务必要派遣得力大将,严加守备,切不可有丝毫大意!”其“预见之明”令人叹服。
随即,孔明又命人唤来心腹大将马岱,将其单独召至榻前,附耳低言,如此这般,这般如此,秘密传授了一条锦囊妙计,然后神色凝重地嘱咐道:“子瞻(马岱字),我死之后,倘若魏延那厮当真敢有不轨之举,图谋作乱,你便可依照此计行事,将其除去,以绝后患!”马岱领了密令,心中虽然有些疑惑,但也知道事关重大,不敢多问,叩首而去。
少顷,长史杨仪亦入帐探视。孔明将其唤至病榻之前,亦是从枕下取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锦囊,交与杨仪,郑重其事地密嘱道:“威公(杨仪字),我死之后,那魏延必然会心生反意,不服军令,甚至可能举兵作乱!待到其公然反叛之时,你可于两军阵前,打开此锦囊观看。届时,囊中自有斩杀魏延之人,助你平定叛乱,安定军心!”杨仪闻言,心中一凛,亦是叩首领命,将锦囊贴身藏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