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细致分析,这应该是战俘们在放风凉晒衣服时,用衣服摆放的一个求救信号,而从地面上是根本看不出所以然,但从空中俯瞰,却一目了然。
另一个照片是距战俘营不远处的一个山坡上,清楚地显示两个大大的数字:55,这些数字是用木材摆设而成,情报人员分析,这应该是被关押的飞行员上山砍柴时伺机摆放的,很可能指明的是这个战俘营的人数。
美军知道,也只有这些飞行员们能想出此法,事后证实,情报机构这些分析精准无误,当时的确关押着被俘获的55名美军飞行员。
尼克松总统要求参谋长联席会议尽快拿出决策来,去解救这些飞行员,可把这些总统的智囊们忙坏了,经过再三磋商,最终形成了一份突袭解救山西战俘的计划放在了总统的办公桌上。
不是说北越首都河内四周有四处战俘营吗?为什么单单确定去突袭这一个呢?
根据照片分析,这个战俘营是美军认为最好打最容易快打快撤,可以避免攻坚作战的一个首选目标,因为它地形开阔,水网稻田,这样一个开阔的地形,非常有利于美军投送突击部队,一旦发现周围有增援的部队,美军便于发扬空中火力,拦阻越军的增援部队。
另外,附近的守军不多,而且战俘营内有个不大不小的操场,可以方便突击部队的直升机直接降在院内。
如果越军前往水网稻田地救援的时候,只能沿稻田土路开进,而美军经过计算,周围的所有的驻军,即便在高度戒备的情况下,赶过来救援,正常情况下也需要15分钟的时间。
而这15分钟,沿着这些通道赶过来救援的部队,如果遭到美军空中火力打击的话,很有可能会花费20分钟以上,那么,在越军赶到山西战俘营之前,美军的活已经干完了。
尼克松总统虽然对军事不是太懂,但他知道此时太需要一次行动,来缓解国内民众内心对越战的不满情绪。于是,经过反复权衡,他在军方送来的行动计划上作了批示:除此以外,我们别无选择。
最初送来的行动代号,叫“饭碗行动。”尼克松总统想了想不太好听,于是拿笔修改了一下,将这次解救行动命名为:象牙海岸行动,希望通过这次突袭战役给军队开一个好头,提提战争中士兵的士气。
行动最终敲定,为了配合这次行动的精准而成功实施,美国军方战前经过了一系列的各项准备。
【突击前准备】
首先,一次战役前情报尤为重要,于是,美国中情局调动东南亚的谍报人员开始行动,以摸清战俘营的具体人数,分配的房间,以及越军士兵及火力配置等详细情况。
美国情报机构CIA有的是办法,每年投入大量的美金,布撒了众多的线人,这些线人一般就是从本土或者周围的国家找的,为了钱,这些人也真舍命去干。
果不其然,1970年6月的一天,山西战俘营周围来了一个卖鱼的老挝人,他径直向营地的警卫走去,当他一走近看守的越军士兵,就赶紧递过去两包“远香牌”高档香烟,看守的越军士兵一看送鱼的这个老挝人,也不客气,一把接过香烟,两盒烟中间还夹有一叠厚厚的越南盾。
于是,这名卖鱼的老挝人便很轻松地进了战俘营,既然能进来,又是一个送伙食的老农民,里面的越军看守自然不甚在意,此人很快就将里面摸了个透,并画出了详细的草图。
很快详细的情报传到了美军情报室:山西战俘营共关押61名战俘(以前是55名,后来又俘获了6名),每个房间住了5个战俘,分别住在12间平房,四周有2米高的围墙,不远处有一条河流(红河)。
越军看守共有45人,营地孤立在离城镇1.6公里的水稻田中,这是一间农村小学,因为战争无人上学而废弃,所以,这所学校被用来关押战犯。
学校有一个长约150米,宽80米的操场,操场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20里外有一越军正规陆战师,总兵员大约在1.2万人左右。
有了这些详细的情报,美军开始着手准备,为了一举成功,美军决定让绿色贝雷帽陆军特种部队进行突袭,经过几轮训练筛选,最终选出56名精英。
绿色贝雷帽的队员不仅有极强的团队精神,而且个个可以独当一面;不仅个个精于伏击、爆破、偷袭等本领,而且每一个都是武功高手,严格而系统的训练使他们具备了常人所无法想象的非凡作战能力与出众的在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通过侦查机所拍的照片和线人所画的草图,训练于1970年8月8日在美国弗罗里达的埃格林空军基地秘密展开,在机场的草坪上,完全模仿山西战俘营而临时搭建的训练场所,开始进行昼夜不停地演练。
直升机安排在墨西哥湾上空进行超低空夜间训练,所有的参战机型都在悄悄地进行,谁也不知道此时美军要干什么。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