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准备这次突袭战役的是空军准将马诺尔,他曾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在越战中多次执行过特种作战任务的,也是二战中经验丰富的突击队员。
负责地面营救部队的指挥官名叫亚瑟?西蒙斯上校,外号“公牛”,他曾在越南、老挝执行过多次特种作战任务。
而参谋长联席会议下属的特种顾问室主任普拉克鲍准,将对整个营救作战行动全权负责。
突袭计划要求整个行动必须在20分钟内完成,否则,待周围的越军师赶来支援,就会很难脱身。
因为战俘营院落中有一棵高大的木棉树,如果直升机尾翼打在树枝上,怎么办?这可是个难题。
于是军方确定了两种机型:UH-1休伊直升机小型机和UH-3中型直升机,军方讨论了许久,一直难下决定,因为小型机没有空中加油装置,最大容量只能搭载10名队员,装不下14名突击队员。
要使用UH一3,可解决装载和中途加油的难题,但机身大降落很困难,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决定使用UH一3,如果旋翼碰到树木枝叶,就决定硬摔性降落,说白点,降在院子的这架直升机就不打算再要了。
【行动前的意外情况出现】
深入北越首都河内腹地进行敌后作战,美军深知是要担着极大的风险的,所以,美军从一开始将这个作战计划制定得非常周密。
突击队首先乘坐大型的C-141战略运输机,从美国本土出发,直飞美国在泰国南部的集披空军基地,然后再转乘C-130大力神运输机,开赴泰国北部的那空拍衣基地,然后在此换乘直升机,向东北方向横飞老挝全境,直扑北越山西战俘营。
在地面行动之前,为了吸引北越主力的注意力,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先由飞机强大的火力,包括在南海活动的第七舰队航母舰载机,也包括东南亚几个空军基地的飞机,岸基航空兵,共同组成250多架的大机群,对北越首都河内周围实施狂轰滥炸,来吸引北越的高射机枪和高射炮的注意力。
要求突袭小分队速战速决,必须在20分钟内结束任务,然后从空中快速返回。
此次直接突袭战俘营的作战队员们,一共搭乘4架武装直升机:1号机是H-3型中型直升机,2号、3号、4号机分别是H-53型重型运输直升机。
一号机的主要任务是运输突击队,这些人是第一个要直接降落到山西战俘营的院子中,然后立即下机,首先消灭院子内的警卫,并且开始搜救战俘。
二号机的任务是运输支援队员,它降落在战俘营的墙外面,然后火力支援降在院内的突击组,从外围进去共同消灭守军,然后营救战俘。
而负责这次地面行动的指挥官西蒙斯陆军上校,就坐镇2号机指挥支援组的行动。
三号机也是停在院外,分两部分展开行动,一半的兵力爆破院墙,迅速打开通道,便于营救战俘出来登机,另一半兵力把守周围的三条通往营地的土路,阻击随时可能前来的北越援军。
那么四号机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任务是提供空中火力支援,悬停在目标区域的上空,如果发现四周有越军的异动,立即进行空中打击。
除了这四架直升机,另外还有10架涂迷彩色的A-1型的攻击机负责在山西战俘营高空盘旋,只要看见北越机场有飞机起飞,就给予攻击,确保绝对制空权。
正当行动即将实施的时候,这时,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美军发现山西战俘营的战俘最近可能被转移了。
依据是:原来侦察到的那个院落地面是灰色的,最近,通过美军侦察机不间断的传回来的照片进显示,却发现地面变成了绿色,说明无人员活动迹象;其二,越南北部地区此时连降暴雨,营地附近的红河涨起了洪水,河水涨到了距离战俘营的外墙仅有14米远的地方。
美军判断,很可能战俘已经被转移到他处,但是箭已在弦,不得不发,后经过再三权衡,他们最终决定:立即行动。
【突袭行动开始】
1970年11月21日,在泰国的美军机场,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数十架直升机,运输机依次腾空而起,在漆黑的夜晚向着即定的目标呼啸而去。
象牙海岸行动正式启动,为了掩护突击队的行动,海军和空军出动了大量作战飞机,开始对以河内为中心的越南北部,展开了大规模的空中突袭。
突击队的真正的主力特种部队,正从泰国北部登上直升机,开始全力出击。
1970年的11月21号凌晨2:17,中途经过了空中加油的直升机编队,搭载着绿色贝雷帽突击队员,经过长时间的隐蔽飞行,终于到达了山西战俘营上空。
象牙海岸行动的关键时刻到来,一号机与众不同,身形上明显比其他三个飞机更小一些,当飞行员看见这个熟悉的院落时,直接快速降落在山西战俘营的院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