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将这座未来的新城取名为“中都”,意为“中国之都”。居四方之中,成一国雄都。王直对众人,也毫不相瞒,自己要在这500年前,建立伟大“中国”的打算。已经常常把“中国”这个词,挂在嘴边。当然这个城的地理位置,其实也并不是在整个日本岛的正中心。
也就是去东京的路上,眼看快到了,附近风景也好,又处在交通枢纽,地势也不错,改了主意,停下来,就开始造城。虽然随意了些,但谁让“东京”激起了王直的反感情绪。要是王直不是穿越自21世纪,知道“南京大屠杀”,估计就不太会有这种感觉。
就算新城造好了,王直并不打算在这个什么“中都”,一直待着。王直的心里早有另一个“中都”的绝佳好位置,那就是在北美洲的中部。在未来,那儿要再造一个雄伟得多、宽广得多的“中都”。
日本这边太小,容不下自己的雄心壮志。北美洲就估计差不多了,可以作为一个世界顶级强国——中国的根基。日本这边都是暂时的。总有一天,日本只不过是中国小小的一部分。中国的日本,也并不会有太重要的地位。
解放军从大明撤退,无疑留下了巨大政治经济利益的真空,导致江东这片富庶之地,又起了巨大变化。在朝中某位严姓重臣的谋划下,由下边得力助手赵文华出面保荐,其亲信胡宗宪出任新的浙江、南直隶总督,攫取“胜利果实”。
王直的态度是相当坚决的,严禁解放军再度进犯大明。由于管控得力,加上作为主犯的丰臣秀吉又被软禁,效果还是明显的。不仅解放军如此,日本西南的诸位大名也连带地受到压制。
之前,丰臣秀吉领着解放军主力,在大明江东一带,攻城略地,战果丰硕。引得日本西南的几位大名,也向他依附,跟着出兵,尝到不小的甜头。王直来到长崎,重掌大权后,严厉限制船只行动,将不良势头狠狠压住。
大明这边,一时间“倭寇”不仅退兵,乃至绝迹。失地尽复不说,本土的海贼也得到顺利清剿和镇压。当然这天大的功劳首先要算在适时上任,扭转大局的胡宗宪及其一手提拔的武将俞大猷与戚继光身上。而更多的荣誉还是落在朝中严氏权臣及附庸身上。
由于将帅得力,明军确实改变气象,连番克敌。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在于海盗们失去了靠山,无论实力还是人心都大不如前,导致形势急转直下。
由于王直为了征服日本,离开长崎,出师东京。虽有先见之明地,将丰臣秀吉也带在身边,可根本控制不了南部的诸位大名,暗中组织人员船只,重新进犯大明。由于实力不济,这些长途跋涉的小股武装虽不乏成功,但多以失败告终。情况又变得微妙起来。大名们背地里对王直生出了很大意见。
而极为聪明的胡宗宪,也意识到主动退兵、不再进犯,似乎有很强求和意愿的王直,是个可以而且应该争取的对象。否则面对海外贼人接连不断的骚扰,和本地残寇此起彼伏的反抗,实在是应接不暇,疲于奔命。
一旦招安了王直这个海贼之王,靠着他的声威和实力,应该能够安定地方。这样一来,既能保持功绩,也可杜绝后患。而朝中的反对派见又生变化,以此为托词,正轮番进言,不仅对己不利,更是要连累背后恩人。
喜欢王直请大家收藏:(www.38xs.com)王直三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