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正堂后,在场中诸人的见证下,李恪出示吏部任命文书、印鉴等信物,罗刺史等人勘验后,便向李恪交接益州官衙官印,双方交接工作便算初步完成。
从此刻起李恪便是大唐益州刺史。
但交接工作还没有完,账本对账和府库物资盘点才是交接工作的重点。
物资的盘点,自是由府里护卫随同司仓、司户、司法等人前往验看。
账本就麻烦了,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李恪看着一摞摞的账本被搬到大厅桌上,犹如小山般,便是觉得有些头疼。
李恪上前翻看了一下,这里汇聚了州里三年来的账本,怪不得会这么多。
只是这对账要到何时?没有三五日恐怕对不完啊。
可是不对清楚绝对不行,要是账目有亏空,或是有问题,只要李恪签完字,就要对此负责。相反罗刺史有了签字,便是功成身退,可以高高兴兴地去长安任职了。
权万纪、马周二人看了桌上的账本,脸上却是不见异色,一人搬了一摞拿出算筹,一边翻阅起来,一边计算,不时用笔在旁边的纸上写写画画。
李恪想了想,对李浑说道,“你回府里,把学堂里的那二十名学生喊来,让他们带上算盘。”
李浑应诺,出了衙门。
一炷香后,李浑带着二十名少年男女骑着马或是坐着马车前来。
李恪见了学生们到来,便对他们笑道;“先生我今日就任益州刺史,正在交接账目,账本有些多,你们帮着用算盘一起计算一下。记住,计算时按时间顺序计算,做好年月的记录。”
“是,先生。”少年男女朗声道。
衙门内众人自罗刺史以下莫不心内大奇,没想到李恪对这二十名少年男女自称先生,这是教了二十名学生出来了?
只是看起来个个年龄不大,每人手中拿着一个说是算盘的物事。
难道这算盘是拿来计数运算的?代替算筹?
可要想算筹,谈何容易,算筹源于殷商,兴于春秋,孔子六艺中的《术》便是指算学,其中包含了算筹的掌握。
大唐此时更是规定无论文武,皆要掌握算筹,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不要看程咬金、尉迟恭等人是战场冲杀猛将,且是有名的浑人或肌肉男,但论起算筹却也是不陌生的,否则是当不上大将军的。
由此可见算筹在众人心目中的地位。
权万纪、马周等人倒是知道这二十名李恪学生的,但平时府里这些学生李恪只让甘草管理,平时会有个小丫头帮着传话,旁人便是想接触这些孩子也接触不上。
虽然知道他们是李恪教导出来,但他们毕竟年纪尚小,李恪让他们参与对帐,心内也是颇为有些诧异。
但二十名学生却是不理会众人,在他们看来,李恪是先生,就是天,好不容易能帮上李恪了,不再是开玩笑似的让众人补足教材的任务。
学生们自动排队上前,一人抱上一摞,各自找了个位置坐下来,翻开账本,接着便是摊开算盘,五指拨弄,“劈里啪啦”的算盘珠子声音响起。
算盘上的珠子越来越快,时而聚拢,时而散开,账本便是一页页快速翻过。
不多时一本账本便即算完,众人不由大吃一惊,这是算出来了?还是翻过去了?
马周到底年纪轻些,看到这些学生计算如此之快,自己算一本账本的时间,他们普遍已经算完五、六本,顿时不由有些心浮气躁起来。
难道自己筹算之术连这些年纪不到自己一半的孩子也比不上,不由有些涨红了脸,好半晌才沉住气,不再理会这些学生,只是算好自己的数字,这才好了起来。
果然人多力量大,再加上学生们用珠算算得极是迅速,随着一摞摞的账本被算完,桌子上堆积如山的账本肉眼可见地少了下去。
一个多时辰后,随着算盘珠子滚动的声音慢慢消逝,这些学生的账本便已算完。
几人低语几句,开始按时间为序,合计相关账目后交给了李恪。
此时,权万纪、马周还有几本账本在对帐,众人便是安静地等着。
又是一柱香后,权万纪、马周账本对完了,虽然??只是一个多时辰便即算完如山的账本,但他们二人心底却是殊无喜意。
二人对这些学生们的计算数据心底有些不以为然,那些珠子滚动的令人两眼发花,这能算得准?
这些账本里面的数据有多少,有多难算,他们可是一清二楚的,若是和自己二人计算结果相差甚大,不用说,便是胡乱计算的。
李恪把手中的学生核算的账目数据交给二人,二人本来还有些担心,但只是一看,便知这些数据是从账本上计算出来的,决不是胡乱写上去的。
因为一个州的收支,每一个名目,每年会有波动,但基本都在一个合理范围。
若是超过合理范围,要么是算错了,要么...便是账目有问题。
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账目是算完了,总体也是对的,但也不是没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