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可以,”王阿姨笑着说,“吃完晚饭带你们去田埂上走走,现在正是萤火虫出来的时候。”
饭后,王阿姨递给每人一个手电筒,带着他们沿着田埂往稻田深处走去。天色已经完全暗了下来,头顶的星星像撒在黑丝绒上的钻石,一闪一闪的。远处的村落里传来几声犬吠,近处的稻田里,青蛙在呱呱地叫着,还有不知名的虫儿在草丛里唧唧地唱着歌。
“快看!”林小满突然指着前方,声音里带着惊喜。只见黑暗中,几点微弱的绿光一闪一闪地飞了起来,像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在稻穗间穿梭。
“是萤火虫!”小张兴奋地叫了起来,忍不住想去抓,却被王阿姨拦住了。
“别吓着它们,”王阿姨轻声说,“萤火虫喜欢安静,你们站着看就好。”
啊玉站在田埂上,看着那些绿色的小光点在黑暗中飞舞,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她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外婆家,也是这样的夏夜,跟着表哥在稻田里追萤火虫,把它们装进玻璃瓶里,做成一盏盏小小的灯笼。
“好久没见过这么多萤火虫了,”陈末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在城市里,连星星都很少能看到。”
啊玉点点头,看着那些闪烁的绿光,心里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在这片远离喧嚣的稻田里,没有PPT和KPI,没有地铁和高架桥,只有风声、虫鸣和闪烁的萤火虫,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
回到民宿时,王阿姨已经在院子里支起了白色的幕布。“今晚放《地道战》,”她笑着说,“老片子了,你们年轻人可能没看过。”
大家搬着竹凳坐在幕布前,手里拿着王阿姨切好的西瓜。冰凉的西瓜汁顺着嘴角流下,带着甜甜的滋味。电影的光影投射在白色的幕布上,伴随着稻田里的虫鸣和远处的蛙声,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啊玉靠在竹凳上,看着银幕上熟悉的黑白画面,听着身边同事们的笑声和议论声,心里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放松和满足。她知道,这次青秧镇之旅,不仅是一次逃离城市的旅行,更是一次找回内心宁静的旅程。
夜深了,电影结束了,大家陆续回房休息。啊玉没有立刻睡觉,而是走到露台上。夜风吹过,带着稻田的清香,远处的萤火虫还在一闪一闪地飞舞,天上的星星似乎比刚才更加明亮了。
她靠在栏杆上,看着这片在夜色中沉睡的稻田,心里充满了感激。感激这次旅程,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感激身边的同事,让这次旅行变得更加有趣;更感激那个在会议室里勇敢提出建议的自己,让她有机会体验到这样宁静而美好的夜晚。
啊玉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稻花香气的空气。她知道,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在青秧镇,还有更多的惊喜等着他们去发现。
第四章:老碾坊的石磨与溪涧的蟹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窗棂时,啊玉是被一阵清脆的鸟鸣唤醒的。她揉了揉眼睛,推开窗户,一股带着露水和青草气息的新鲜空气扑面而来。窗外的稻田在晨光中泛着淡淡的金色,几只白鹭从远处的水田里飞起,划过湛蓝的天空。
院子里已经传来王阿姨忙碌的声音。啊玉洗漱完毕走出房间,看见林小满正坐在石凳上对着荷塘画画,陈末戴着耳机在廊下跑步,小张则蹲在池塘边逗弄那几只大白鹅。
“早啊,”王阿姨端着一笼热气腾腾的包子从厨房走出来,“刚出锅的韭菜鸡蛋馅,尝尝看合不合口味。”
包子皮松软,馅料鲜香,还带着一股淡淡的农家土鸡蛋的味道。啊玉咬了一口,忍不住赞叹:“王阿姨,你做的包子比城里早点铺的好吃多了。”
“自家种的韭菜,自家养的鸡下的蛋,”王阿姨笑着说,“吃得就是个新鲜。”
饭后,王阿姨带着大家去参观老碾坊。沿着一条铺满鹅卵石的小路走了大约十分钟,就看见一座古朴的茅草屋坐落在溪边。茅草屋前有一个巨大的石磨,石磨旁边拴着一头健壮的水牛,正悠闲地甩着尾巴。
“这就是我们青秧镇的老碾坊了,”王阿姨介绍道,“从清朝末年就有了,现在还在用呢。”
小张好奇地走到石磨旁,伸手摸了摸那粗糙的石磨盘:“王阿姨,这个石磨真的是用水牛拉的吗?”
“是啊,”王阿姨拍了拍水牛的脖子,“这是我们家的老伙计,叫阿黄,每天都要拉着石磨磨两筐豆子。”
说着,王阿姨解开拴在水牛身上的绳子,拍了拍它的屁股:“阿黄,干活了。”
水牛似乎听懂了王阿姨的话,甩了甩尾巴,便拉着石磨慢慢地转了起来。石磨转动时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伴随着豆子被碾碎的沙沙声,在宁静的溪畔奏响了一曲古老的歌谣。
“你们想试试吗?”王阿姨笑着问。
林小满第一个举手:“我想试试!”
王阿姨教她握住石磨旁的木柄,跟着水牛的步伐慢慢往前走。林小满小心翼翼地跟着,脸上带着兴奋的笑容。啊玉和陈末也轮流试了试,虽然只是简单的推拉,但却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劳作的乐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