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试活体反应?”张野递过来一只麻醉后的实验鼠,它的后肢因为脊髓损伤导致了偏瘫。按照实验方案,需要用针刺激鼠的“环跳穴”——对应人体的坐骨神经通路。
王岚戴上无菌手套,用镊子夹起针灸针,按照周教授指导的角度,轻轻刺入实验鼠后肢的特定位置。当针尖抵达预定深度时,她按下了针尾的启动按钮——其实只是一个微小的物理触发装置,让生物电池开始工作。
示波器上的电流曲线立刻稳定输出,而实验鼠原本蜷缩的后肢,竟缓缓伸展了一下。
“再来一次!”小林迅速调整参数,将电流强度从1毫安调至1.2毫安。这一次,实验鼠的脚趾明显地蜷缩、张开,就像在尝试抓握。李教授立刻调出同步记录的肌电信号:“看,腓肠肌的肌电活动增强了30%,而且是持续性的,不是传统电针那种短暂的抽搐!”
周教授捋着胡须,眼中闪烁着惊喜:“这就是‘气至’的感觉啊。传统针灸靠手法催气,有时候扎十次才能得气一次,现在用这新材料,电流稳稳当当‘走’到病灶,这不就是‘针至气至’吗?”
更让团队兴奋的是生物相容性测试结果。连续在实验兔体内留置72小时后,取出的针体表面几乎没有蛋白质沉积,周围组织也没有出现炎症反应。张野拿着切片标本,语气里满是自豪:“聚羟基脂肪酸酯会在三个月内完全降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也就是说,就算针体意外断裂(虽然概率极低),也能被人体自然吸收,不会留下隐患。”
王岚看着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突然想起第一次和周教授讨论项目时的场景。这位八十岁高龄的老中医曾忧心忡忡地说:“针灸的灵魂是‘调气’,不是通电。要是为了追求科技感,丢了中医的辨证论治,那就是舍本逐末。”
而现在,他们似乎找到了那个平衡点。这种生物电池针灸针,既保留了传统针灸“辨证选穴”的核心逻辑,又用现代材料科学解决了“得气难、控量难”的技术瓶颈。就像给中医的“手指”装上了精准的“导航系统”和“稳定器”。
三、病房里的新希望
临床试验的第一个受益者是65岁的帕金森病患者陈建国。当他被家人用轮椅推进诊室时,双手的震颤像永不停歇的钟摆,连端起水杯都要费尽全力。过去五年,他尝试过药物、普通针灸、甚至脑深部电刺激手术,但效果都不理想,尤其是术后出现的吞咽困难,让他体重下降了十几斤。
“陈大爷,我们这次用的针灸针有点不一样。”王岚轻声解释,将新型生物电池针灸针的原理用通俗的语言说明,“它会自己产生一点点电流,就像给神经‘按摩’,您试试?”
周教授在一旁仔细诊脉,然后在陈建国的头皮、手腕和小腿上标记出几个穴位:“帕金森在中医叫‘颤证’,多是肝肾阴虚、风阳内动。我们选百会、风池平肝熄风,太冲、合谷滋水涵木,再加上足三里健脾益气。”
王岚按照标记,将四根新型针灸针依次刺入穴位。与传统银针不同,这些针体刺入时几乎没有阻力,陈建国甚至没感觉到明显的痛感。当最后一根针扎入太冲穴时,王岚轻轻旋转针尾,启动了生物电池。
“有……有点麻?”陈建国突然开口,声音有些含糊,但眼神里带着惊讶。他发现自己的右手震颤幅度似乎变小了,虽然还在动,但不像刚才那样剧烈。
“这是电流在起作用,”李教授盯着实时监测的神经电信号,“我们通过调整针体的材料配比,让电流更精准地刺激基底核区的神经环路,比普通电针更‘聪明’。”
治疗持续了三十分钟。当王岚取出针灸针时,陈建国试着抬起右手,虽然仍有轻微颤抖,但他竟然能稳稳地握住自己的水杯了。“我……我好久没做到过了。”老人的声音带着哽咽,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
这样的惊喜在接下来的临床试验中不断上演。38岁的面瘫患者林女士,在接受新型针灸治疗两周后,原本歪斜的嘴角开始恢复对称;患有顽固性失眠的大学生小吴,过去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现在用生物电池针灸针刺激神门、三阴交等穴位后,睡眠时长延长到了五个小时,而且深度睡眠比例显着提高。
“最明显的变化是‘剂量效应’更可控了。”负责临床数据统计的赵医生拿着对比表格,向团队汇报,“过去用电针治疗神经性疼痛,患者常说‘有时太麻,有时没感觉’,因为皮肤电阻会随温度、湿度变化。但用新材料针后,90%的患者反馈‘刺激强度始终一样’,止痛效果的维持时间也从平均4小时延长到了8小时。”
但并非所有案例都一帆风顺。有一位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第一次治疗时出现了轻微的皮肤发红——不是过敏,而是因为糖尿病患者的组织液葡萄糖浓度较高,导致生物电池的发电量略高于预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